|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四季) > 白水绕东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白水绕东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5/23 10:04: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990年妹妹高考失利,我把她从老家接来复读。那时在外租房,生活捉襟见肘,怀孕的妻子在走廊烧锅做饭,想着全力保障,以图再搏。

复读班名师荟萃,功课大有长进。转过年,临近六月下旬,风云突变,阴雨绵延,各种长江、淮河发大水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寿州城是“水窝子”,我看势头不妙,赶紧收拾资料,提前送她回去。果然,7月1日大雨倾盆,昼夜不歇,第二天城门即告封堵,我被派到东门外红领巾水库东津排灌站挖土抬沙包加高堤坝,瓦埠湖水快要漫过九里联圩了。

真是令人心惊胆战,如果稍微迟顿,妹妹回原籍高考即告泡汤。

那一晚,我在风急雨骤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我在瓦埠湖湖堤上盯着绷紧的水位,跟踪一队蚂蚁浩荡的搬迁动向,试图找到隐秘的蚁穴,走着走着,蚂蚁们突然奇异般张开了翅膀,它们居然飞起来了,而我也有如神助跟着飞起来。寿州有“蚂蚁拦路”民间试雨的习俗,我相信,这弱小的生物往往揭示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也许逃不过今年大水的一劫?滂沱大雨中,我第一次居高俯瞰楚地,我看到了惊天的白浪和汹涌的大水。

寿县城民间传说是块“筛子地”,老天一发大水,城池便会像那篾筛子一样,自然而然地飘浮起来;四周的城墙是那筛沿子,会把洪水堵在城外头;要是天下暴雨的话,雨水则会自然渗透到筛网状地面底下。还有个传说寿县城是条船,城内报恩寺里的宋代天圣九年修建的九级舍利砖塔是桅杆(该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发生塔顶塌落、塔身倾斜遭拆除,现仅存地宫),而那塑就于“清·乾隆四十七年”的大雄宝殿里的“十八罗汉”(国宝级泥塑造像)是纤夫,水涨船高,再加上又有佛祖和菩萨们的保佑,所以洪水再大也淹不了寿县城。难道这是真的吗,如果你了解了寿县防洪体系,就明白,这些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正是这样,千百年来,人们摸索和积累了一套与水周旋搏斗的经验,在抗洪抢险中展现了一种大智慧,沉着冷静,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寿县古城西濒淮淠河,东临瓦埠湖,一旦涨水,城北的东淝河就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既受悬在头上的外河压顶之累,也要被内湖涨水之追撵,大水绕城,成为孤岛,形成“关门淹”。

古城墙外“东南为壕,北环淝水,西接熨湖”。古人营造城池的伟大智慧,体现在地势险要又从容不迫,利用原有水系,勾勒了完美的护城河军事防御和洪涝排泄体系。现在,我截取东门口一段命名为红领巾水库的壕堑,解剖这只“麻雀”,窥探其中奥秘。

出东门,宾阳桥以南“城壕”突然延伸扩大,颇有“浩渺”气势。南界封闭堤坝,东接东津排涝站,北通宾阳桥,西临城墙,这就是“红领巾水库”。把水库建在古城墙下,这不是“引狼入室”吗?非也。寿州古城“恃水为险”的胆魄,红领巾水库既是有意为之,更是不得已之举。

大水来袭,淮流悬于头顶,两肋尽受瓦埠湖和寿西湖行洪蓄洪的夹击,一座千年古都,犹如漂浮在大水中的“小腰盆”,圩堤的阻拦,厥功至伟的是古城墙。一道道堤坝以古城为中心呈放射状散开。于是,城墙的西北角连着二里坝,西南角连着牛尾岗堤,而东南角就是连着九里联圩和东津圩的“红领巾水库”坝。

红领巾水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958年1月2日《新民报》刊登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少先队开展用集体劳动收入的一分钱集中上缴修建红领巾水闸和水库,作为少先队员对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献礼。1月10日新华社播发《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江苏少年儿童决定修建红领巾水库》电讯,随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20多家报刊、电台刊播转发。

寿县闻风而动,立即号召全县少年儿童每人捐献一分钱,投入修建“红领巾水库”。1952年东淝河入淮口的东淝闸建成后,瓦埠湖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的倒灌,于是,沿瓦埠湖的九里联圩堤得以兴建。如瓦埠湖蓄洪,城关郊区及附近2.2万亩耕地得以保护,堤线自东门外牛尾岗起,截取东南城壕一段,向外拓展延伸筑坝,形成一个宽大水面,以便建设拦洪除涝的闸门和排灌站,这就是“红领巾水库”。

县水利局退休干部祝老先生告诉我,1958年他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号召“勤工俭学”,每一个同学都要挣钱建设东门外的水库。他是班干,带头捐款。不过,学校有规定,所有捐款不能向家里大人要,必须自己参加劳动取得。于是,同学们放学后,穿街走巷,捡拾破烂,有人伺养兔子卖钱,还有同学上街拾纸烟头,再拔出里面的一点烟丝,慢慢积累,卖钱捐款。

小学生的捐款毕竟少数,关键起到教育作用。东南护城河上,一座纪念这次勤工俭学捐款活动的红领巾水库建成了。红领巾水库修好后,又陆续建成了东津、陡涧等20余座圩堤,1959年在九里联圩上建成东津电力排灌站,向瓦埠湖排出九里圩内和东津圩内的内涝。

古老的城墙外,第一次出现凌空的电网和路过时听到“呜呜”直响的黑色木头电线杆子,红领巾水库中留有小岛一片,芦苇丛中,专供埋杆。东津排灌站夜晚的灯光,使东门不再幽暗。

东津排灌站位于东门外0.5公里红领巾水库东坝埂,1958年由六安地区水电局设计,1959年1月由寿县水电局施工,1960年5月建成安装75千瓦电动机,16混流35水泵8台套,灌溉面积2万亩。1984年省水利厅批准设备更新改造,1986年5月建成,装180千瓦电动机26HB-40水泵三台套,机组实际流量达4.3立方米每秒,能排能灌,同时保障汛期寿县至六安,寿县至合肥,寿县至淮南公路畅通。

红领巾防洪闸是依附在红领巾水库上第二个防洪工程。1995年底由双桥镇出工4000人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4.5万土方,将九里联圩与东南城墙连接,在红领巾水库封闭堤坝上建造水闸一座。当瓦埠湖洪水水位超过23米时,闸门一关,城南无虞,直至陡涧河间不受侵害,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及交通枢纽,不被淹没,更为当时倡建“城外城”提供保障。

《红领巾防洪闸碑记》由书法家孙子连先生书丹:为当年的治淮项目之一,设计水位为24.5米,设计最大排涝流量110秒立方米,造价164.5万元,国家以工代赈款投资155万元,其余县筹。1995年3月开工,1996年6月竣工。

红领巾防洪闸以皇家琉璃瓦的仿古风貌出现在城墙外。闭闸,拦住从东淝河到东南城壕的瓦埠湖洪水。开闸,则可以宣泄从九里涵顺牛尾岗排涝渠而来的洪水,西南城墙与堤合龙后,寿西截涝,过南门桥,直奔红领巾防洪闸,经东城壕排入城东北的东淝河。2015年红领巾防洪闸移址重建于城东北角。

如果你留心观察,红领巾水库四周布满涵闸,座座暗藏机关,内在的体系不为外人所知,涉及瓦埠湖、东淝河、寿丰干渠等,百姓安危,系于堤坝。

李白《送友人》诗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中送别的地方在东门,而寿州古城的东门名叫“宾阳”,即是迎迓日出,也是迎来宾客。我在这里送走高考的妹妹,终圆大学梦。因为有一道淝水从城郭北边而来的“白水”,更能让人生出送别之情,这种诗意似是为东门量身打造。

堤坝上行,坡下花开,更有一道横堤闭于城墙,三春九夏,朝晖夕阴,亭榭卧波,绿柳垂丝,蒹葭白鹭,潋滟波光,俱是映照在东门砖石券门上方镶嵌的那两块水线石碑,上刻“1954年洪水的最高水位线:25.78米;1991年洪水的最高水位线:24.46米”。这是一部灾难史,更是一部水利志。(高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