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关键节点,省委书记郑栅洁亲临淮南调研指导,为淮南发展把脉定位,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市发改委将认真贯彻落实郑栅洁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升一降”目标要求,主动担当、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力争干出“振奋精神、振兴经济”的新业绩、新成效、新气象。
在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上勇担当、走在前、做表率。郑栅洁在调研时强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淮南作为能源基地责任重大”。市发改委将锚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这一目标,持续发力,加快实施《淮南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全力推动106个、总投资1200亿元能源类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提升能源安全保供能力。一是做精做优煤电产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潘集电厂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年底前开工建设,扎实开展平圩电厂四期、毛集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建筑屋顶等资源,大力发展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发电,科学有序发展风电、氢能和储能产业,加快凤台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潘集风光火储氢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环中清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骄阳新能源潘集区古沟乡200MW电网侧储能电站、大唐淮南孔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毛集清洁能源基地“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大唐淮南风电场二期等项目,打造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供给体系。三是做专做特煤化工产业。用好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这一省级化工园区平台,推动传统化工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支持中安联合、嘉玺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普碳多元醇、德邦化工技改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百亿级煤化工产业。
在增强项目新动能上勇担当、走在前、做表率。郑栅洁在调研时指出“淮南现在万事俱备、只欠项目”。市发改委将紧抓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切实做到“精力围着项目转、资源围着项目配、工作围着项目干”,以重大项目增量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体量。一是狠抓项目调度推进。严格落实重大项目周调度机制,强化时间概念、节点意识、效率标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开工、竣工、投产各个环节存在问题,分类指导、闭环管理,推动在建项目加快进度、计划项目加快开工、竣工项目加快投产。今年1-8月份全市328个亿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3.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8.5%,随着赛纬锂电池、睿欣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和陆续竣工,淮南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将进一步增强。二是狠抓项目要素保障。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政银企对接、项目审批联审联办、“星期六”要素保障会商等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支持重点领域融资等政策,全力保障项目融资、用能等需求。三是狠抓项目谋划储备。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三季度集中开展重大项目谋划百日攻坚行动,在四季度集中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尽快达到可审批、可申报、可实施程度,为今后一段时期投资和项目工作打好基础,形成滚动接续的良好局面。
在统筹抓好省内分工协作和省外对接合作上勇担当、走在前、做表率。郑栅洁在调研时强调“要立足省内,在合肥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中找准主攻方向”,“要放眼省外,重点抓好上海闵行-淮南结对合作”。市发改委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参与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合作,以更深层次合作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分工协作。拉紧与合肥发展的依存关系,进一步强化“产业配套、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意识,主动推进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片区、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围绕合肥“芯屏汽合”产业链,在产业配套和延链补链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在我市落地。今年10月份,6.7平方公里的新桥合作园区蔚来汽车电驱动一期、整车二期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市产业转型新的增长极。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合肥新桥机场S1线、合周和淮桐等高速公路、江淮枢纽港寿春核心作业区和新桥港口物流园区等港口码头建设,加快合淮市域铁路(合肥-长丰-淮南)规划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强合淮两市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合作,积极争取合肥支持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在淮南布点。二是推深做实与闵行结对合作。深入实施闵行·淮南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有序推进7类合作事项和10项年度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共同建设、运营好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不断扩大闵行区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影响力。按照市党政代表团赴闵行考察洽谈活动确定事项,充分利用闵行在科技、产业等方面丰富资源,进一步研究透、谋划好合作项目,加快推动投资20亿元的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投资3.3亿元的菱天汽车零部件生产等7个已签约合作项目开工建设。
在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勇担当、走在前、做表率。郑栅洁在调研时强调“加快皖北振兴发展,淮南作为重要成员责任重大”,指出“要把各类开发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主战场”。市发改委将坚持分类实施、错位互补原则,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使各类开发园区成为推动“双招双引”、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主战场。一是健全完善产业链条。以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明晰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按照“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国家级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省级大数据产业战新基地、凤台县绿色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寿县农副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建设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新区商用显示产业基地、煤化工园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经开区、新桥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二是补齐园区发展短板。大力实施园区亩均效益提升行动,深化“标准地”改革,不断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开展标准化厂房定制服务,扎实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目前,市辖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65.4万平方米,在建74.7万平方米,谋划建设414.1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入驻亿元以上企业750家以上。三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举办好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积极同省十大新兴产业工作专班、长三角地区产业联盟、深圳商显协会、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省“三重一创”基金联系对接,争取承接和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主动与沪苏浙先发地区园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推进“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园区发展新模式。
奋进的号角已吹响,市发改委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咬定目标、坚定信心、只争朝夕、奋力拼搏,以实干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