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庄稼地里的“讨人嫌”变成“香饽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庄稼地里的“讨人嫌”变成“香饽饽”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6/20 10:24:3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市首家规模化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正式启动,首批150户农户成为受益者——庄稼地里的“讨人嫌”变成“香饽饽”

农村夏收常见的秸秆,摇身一变,就成了沼气;家里安装沼气灶后,做菜烧水打火即用,这让寿县陶店回族乡桃园村农户陶良芝喜上眉梢。6月16日,我市首家规模化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在寿县陶店回族乡正式启动,该乡的陶良芝等150户农户成为首批集中供气家庭。

“以前村民都把秸秆当垃圾随意堆放、焚烧,污染环境,现在成了宝贝,能变成沼气供我们使用,这太好了!”陶良芝高兴地对记者说,桃园村村民们地里以前“讨人嫌”的秸秆现在成了“香饽饽”,可以直接送到公司里“兑换”沼气。

“我市首家规模化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是由安徽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申报,经省发改委、省农委和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批准建设,计划总投资520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占地面积30亩,建有3000立方米的发酵罐,1600立方米的贮气罐,两台15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

“项目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经过中高温发酵产生沼气,集中供应农户和统一并网发电,沼渣生产有机肥料。”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体工程于2018年建设完成,2021年竣工验收,2022年供气入户及并网发电。

16日,在安徽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沼气生产基地,几名工人正把成捆的秸秆放进机器中粉碎,周围有发酵罐、贮气柜等设施,工作室中的全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

“通过这项工程能将秸秆转化为沼气、沼渣,沼气提供给150户农户使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沼渣用来生产有机肥,还田后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样既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又能最大限度减少有害污染物直接排放,使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安徽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目前我市首家规模化大型沼气民生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后,年利用农作物秸秆4000吨,年生产沼气109万立方米,集中供气农户150户,年发电150万千瓦时,年生产有机肥料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0吨,减排二氧化硫6吨。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与改进,提高效率、扩大产能,力争到2025年,年利用作物秸秆1.2万吨,年生产沼气500万立方米,集中供应农户达1000户,年发电750万千瓦时,年生产有机肥料4万吨。

“一段时间以来,午收后麦地里留下的秸秆,给农村地区秸秆禁烧带来不少压力。目前,我市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秸秆原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让以前一烧了之的秸秆‘产金生银’。”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还将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带动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促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记者 张昌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