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好戏”搬到家门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好戏”搬到家门口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3/16 10:35: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锣鼓锵锵,春风漾漾。一群淮河少女在明媚的春光里肆意地玩耍嬉戏,随着锣声鼓点,一个兰花指,一记颤颠抖,将花鼓灯舞蹈经典动作演绎得美入骨髓……

2月28日,在凤台县新集镇东朱村,传统花鼓灯艺术代表性剧目《游春》,把该县2022年度“送文艺下乡”首场花鼓灯专场演出推向高潮,现场掌声不断。村民李芹感触地说:“还是咱花鼓灯看着够味,你看那跳得多好!”

演出现场,歌曲《撸起袖子加油干》唱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精气神;结合凤台地域特色创意编排的花鼓灯群舞《凤登台》《牛肉汤》给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形式活泼、色彩饱满的视觉、听觉盛宴;带着乡间俚语、方言土味的小品《家乡美》展现出了小康路上欢天喜地的幸福新乡景、新乡情。

“我们接下来还要奔赴尚塘、顾桥等乡镇和村,每天演出2场,每场17个节目,有歌曲、小品、花鼓灯舞蹈多个艺术形式,场均时长近两个小时,切实把群众乐看乐听的好曲目搬到他们面前。”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王利梅告诉记者。

“小强今年二十六,谈婚论嫁到时候,订婚的彩礼凑不够,心里急得像火浇油……”亲切熟悉的乡音,耳熟能详的唱腔,诙谐幽默的台词……日前,一部由凤台县自编自导自演的地方推剧《张老西嫁女》在凤台县桂集镇福镇村刚一谢幕,年过六旬的刘佩记老人就连声叫好:“好久没听到这么正宗地道的四句推子了,真是过足了戏瘾,开心着咧!”

凤台县推剧团团长苏武介绍,此次,送文艺下乡,他们共编排了《帮扶情缘》《一封家书》《四老爷坐独竿轿》等多个推剧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这些剧目都贴近时代的主题、贴近百姓的生活,比如《张老西嫁女》这部戏,主要以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相互爱慕,却因高价彩礼陷入两难境地的乡村爱情故事作为创作原型,以两代人的观念不同、思想迥异、年代隔阂的矛盾冲突展开故事,以新时代新青年新观念战胜传统落后的旧观念而喜剧收尾。整部戏融入地方戏曲传统唱腔、花鼓灯舞蹈元素和地方方言对白,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特别是主题鲜明,破除旧观念,倡导新风尚。

音乐一响,乡亲们就热情地欢呼鼓掌。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最美的乡村风景。

凤台县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拥有花鼓灯、推剧、淮河大鼓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春以来,凤台县积极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挖潜,用活“非遗”文化资源,巧借“民俗”促“易俗”,创新形式与载体,结合群众所需所盼和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时代主题,写好剧本,讲好故事,演好剧目,将一批有看头、有温度、正能量的文艺精品搬进社区广场、街头和村头,进行巡演和展演,既让“非遗”文化走入千家万户,更让群众在非遗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讯员 徐艳友)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