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在温暖中奔向美好生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在温暖中奔向美好生活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2/22 9:46:3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通区坚持共享发展,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在温暖中奔向美好生活

2月9日,农历正月初九,在浓浓的年味中,2022年大通区春风行动专题招聘会举行,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一场招聘会,折射大通区委、区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

近五年来,大通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滚动实施民生工程126项,累计支出民生资金8.23亿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3项民生项目全部完成。

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收获了实打实的获得感。

民生理念:把群众需求作为指向标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怎样才能让群众看病不再难、不再烦?”……大通区把人民群众急盼的“民声”,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指向标。

学前教育曾是大通区的短板。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民生问题,大通区制定实施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前教育阶段学位1700个,公办园幼儿占比从2019年的5.4%提升至50.2%,圆满完成了我省2020年学前教育“985”发展目标。

近五年来,大通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智慧学校建设任务,整合分流生源萎缩学校10所,启动孔店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200个;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世和双语特色高中建成使用,淮师附小大通校区即将竣工。

走进上窑镇方楼村卫生室,记者第一印象是整洁规范。正在卫生院看病的孙大爷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小病小痛不用出村了,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又便宜。”

聚焦基层群众看病难,大通区持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基层医疗体系标准化和“智医助理”系统建设,大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窑镇中心卫生院被批准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成3岁以下托育机构1所。

民生落点: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上窑镇农民文化广场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当地民间艺人为村民带来舞龙、花船、花挑、锣鼓、秧歌等民俗表演,尽享浓浓年味。

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近五年来,大通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96.72%;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活动、培训讲座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663场次;大力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文化活动334场次,播放电影2884场次;加强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建成46个农家书屋,更新书册1.95万册。建成全民健身场地30处,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面覆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化,组织开展“百馆千村文化结对”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区文联、作协、摄协、书协相继成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站后碉堡”等12处文物古迹成功申报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洛河镇王庄村村民方昌祥今年作了一个决定:不再去上海务工,而选择在家参加电工培训。后经区劳动部门推荐,与人合伙承包了几个水电安装工程。“电工培训让我从一个‘临时工’变成了‘包工头’。”方昌祥感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近五年来,大通区通过举办“春风行动”“退役军人就业起航”等各类主题招聘会和“2+N”专场招聘会,新增就业岗位1.8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牢。

为圆贫困群众安居梦,该区先后投入19.6亿元实施洞山东路综合地块等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胡圩棚改、翰林庭院等安置房10445套、119.9万平方米,公租房、廉租房3852套。完成洛河小区、九龙新村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523户群众。

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大通区坚决扛起保基本民生主体责任,落实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得到坚实保障。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民生大通”建设,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酝酿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源泉。(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