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防台风“加试题”,精心答好港口航道建设和水上污染防治“必答题”,今年以来,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在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中爬坡上坎,在建设“交通强市”征程中贡献力量,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1年,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辖区共有渡口71道、1000吨级运输码头泊位30个,营运船舶1642艘,运力规模达364万载重吨;我市境内的淮河、江淮运河、茨淮新河、窑河、淠河等9条航道,总里程达396.6公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约1100万吨。
港口航道建设有序,水运实力逐步壮大
今年全市港口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安联合茨淮新河码头全面建成投产,中铁中房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开工建设,寿县捷力、凤台新港、珍珠水泥、淮南港3号水上综合服务区等码头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扎实推进江淮枢纽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淮南港总体规划调整(2014-2025年)》《淮南水运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和《淮南江淮枢纽港建设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淮南港总体规划寿县港区及山王作业区、何台作业区规划调整方案已发布实施。
引江济淮工程于2016年开工,贯穿我市南北约95公里。工程竣工后,淮河、江淮运河“一纵一横”两条黄金水道将使我市境内二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00公里,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货物通过水路进入长江中上游缩短300至400公里,这对淮南港形成江淮航运枢纽港核心地位意义重大。
我市完成水运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千吨级以上大吨位运输船舶数量明显增长,营运船舶最大载重吨位已达到33691吨,总运力达344万吨。货物运输由单一的煤炭和黄砂货运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以散货进出口为主,兼顾化工原料及制品、件杂货等装卸运输。
水上交通安全稳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淮南海事做好法定假期、重点时段和重点水域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渡口渡船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指导监督水运企业建立和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水上救援系统建设,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完善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做好救援队伍、救援设备、救援物资“三落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12395水上遇险救助电话发布各类预警32次,累计发送预警信息8608人次,接到来电26起均予以及时有效处置。
2021年水上无线电程序管理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被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予“全国水上无线电秩序管理专项整治先进集体”称号。
完成了14家港口企业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任务、80艘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年度改造任务,以及1535艘营运船舶加装生活污水处理或收集设施改造任务,建成水域污染环境应急设备库2个、船舶污染物接收固定设施150个、岸电设施18台(套),14家港口码头全部具备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能力。
按照“一码头一方案”环保整改要求,督促全市14家港口企业落实整改任务;建立港口环保整治“日检查、周巡查、月调度”的长效管理机制,督查港口企业对环保设施设备进行提升改造。
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水路防疫形成常态
淮南海事规范行政审批行为,2021年共受理并办结船舶登记业务事项2591项、船舶营业运输业务1987项次,核发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5份,换发船舶营运证1393份;对52家水运企业和13家港口企业进行企业资质核查,下达整改通知书15份;完成各类船舶营运检验发证1515艘。
今年夏季,台风“烟花”与洪水相互叠加,淮南海事中心党委成立10支共101人组成的防汛防台风党员先锋突击队,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党员先锋突击队员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时刻关注雨情汛情,昼夜坚守在港口码头、渡口、涵洞、停泊区、工作趸船和急流险段,开展水上安全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随时救助因台风洪水离锚的船舶和待转移群众。
疫情防控期间,海事部门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部署,全力按照管控级别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各项水上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渡口、码头等水运重点领域的防疫工作;助力港口企业、在建码头工程平稳复工和安全生产。疫情期间累计投入干部职工21744人次,检查渡船2178艘次,检查乘渡人员及渡口工作人员11255人次。
在风险挑战和战略机遇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淮南海事人守安全、促发展、保民生,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淮南水运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记者 张昌涛 通讯员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