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综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四大保护体系,不断织密织牢知识产权保护网,擦亮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金名片”。
截至10月底,全市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5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同比增幅54%,增幅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商标拥有量22707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拥有商标934件,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安徽省专利金奖5项。省专利金奖数全省排名第四位。在全国率先同步完成了市、县区两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沉甸甸的数据,折射出我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呵护备至,关爱有加。
完善制度措施,夯实保护根基
市委、市政府把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措施进一步得以完善和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被列入市委深改委2021年工作要点、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考核,建立了知识产权强市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措施》,印发了《2021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点》《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推动淮南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一系列制度措施,夯实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根基。
发力“严保护”,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我市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加强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诉调对接、案件移送工作机制,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顺畅衔接,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市中院共审理知识产权类案件759件,其中新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8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09%;市检察院受理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26件79人,审查起诉5件15人;市公安局共立案知识产权案件15件,破案6件,抓获嫌疑人40人,破获省挂牌案件3件,公安部挂牌案件1件。市文旅局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800余本(册、盘、盒),办结和正在办理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政处罚案件共4起。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共查处案件141件,罚没款110万元。数字背后彰显了我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心和成效。
构建“大保护”,保护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提高社会共治水平,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浓厚氛围。
我市主动加大知识产权执法监督力度。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报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困境;举办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家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依法公开行政执法信息,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今年以来共审查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36份。
我市建立健全了社会共治模式。市中院、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挂牌成立了淮南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公证机构办理涉及著作权、商标权的知识产权公证129件。
突出“快保护”,不断提升维权效能
我市加强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发挥快速协同保护作用,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政裁决、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切实提高了维权援助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随着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淮南分中心获批成立,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领域的维权援助服务有了坚强后盾。
随着我市建立知识产权行刑衔接,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全面提速。市中院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开庭等信息化技术普及应用;市市场监管局与河南周口、安徽省阜阳等市建立皖豫两省十市跨地区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保护合作协议,与江苏省淮安市等23个地区建立淮河流域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跨省间知识产权执法维护保护。
形成“同保护”,延伸涉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延伸,我市加强海外维权援助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
淮南海关(筹)通过“四送一服”等活动,走访我市重点外贸企业15家,重点调研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知识产权海关备案的程序和作用,指导企业防范侵权风险,协作企业办理知识产权备案。市知识产权局通过指导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PCT国际专利申请、工业品外观设计海牙注册等国际注册体系,提前布局海外市场,有效防范了侵权事件的发生。(记者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