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今寿县)是楚国末都,是八百年楚国的覆灭和终结之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煌煌历史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恒河沙数、灿烂炳焕的楚文化遗存。这里既是楚文化的积淀池,又是华夏远古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远古文明的嗣承和传续,无论是在精神文化和特质文化方面,还是在哲学思想内涵及外观形式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物质和独特的文化标识。
由弱转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楚国奋发图强的文化特征。楚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自西周初立国开始,楚便僻居江汉蛮荒一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鬻熊与文王时,其曾孙熊绎“当周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里均明确指出,在西周初期楚熊绎被封于楚蛮而居丹阳,由此拉开了楚国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从公元前1024年起,至秦兵在寿春破楚军俘楚王(公元前223年楚灭),楚国自建立到灭亡的八百年历史中,在江淮地区经营、奋斗就有四百余年时间。楚君面临周王朝对楚人的歧视、排斥、打击和冷落,不惜“筚路蓝缕,以居山林”,立志改变楚人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不断从困境中奋起,立志夺取天下。楚灭国数十余,拓疆千里,陈兵周郊,问鼎中原,表现出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一路走来,楚国创造了堪称当时世界一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树立了第一座不畏艰辛、奋发蹈厉的丰碑。
变革兴邦的探索实践,推进了楚国繁荣兴盛的文化发展。变革创新是楚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同时代的众多区域文化中,楚文化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随着楚国的崛地而起和不断强盛,楚国在文化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大力吸收中原文化,融合各种土著文化,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楚文化。到战国时期,楚文化已经成为华夏文化主流之一,并在大力吸收中原文化、淮夷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定文化体系。楚灭之“权”为春秋“第一县”,在华夏大地首创县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出现在楚国,并首创铸造铁柔化工艺;先秦的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的金币和银币也多是楚币;楚国从楚武王开始进入法制社会,并且能够严格执法,楚王有过,亦必执行;以老庄为代表的“清静无为”“逍遥游”思想日臻成熟;楚人优孟成为戏剧鼻祖,“优孟衣冠”成为中国戏剧史必讲内容;楚国的音乐、舞蹈、美术超凡脱俗,楚乐八音俱全;以楚辞、楚赋为代表的文学崛起于楚国,并将我国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峰。
赤胆忠心的爱国意识,奠定了楚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基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楚国是在长期的生存危机中逐步强大起来的。当时,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外侵势力,大大激发了楚人独立自主的民族观念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在反抗强暴、奋发图强的漫长历史中,楚人逐渐凝聚起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固结了优良的爱国传统。楚国的屈原就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楚辞》因屈原的爱国情感而生发,为其爱国精神所贯穿。西汉淮南王刘安首次把屈原的《楚辞》,同《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相提并论,并对屈原忠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的操行予以高度评价。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作光荣和自豪。楚国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部族意识,爱国成为楚人的一大精神标识。同时,楚国君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楚人的爱国传统和楚辞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源头,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和历史说服力。(楚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