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掠影
走进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活动室内孩子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自习室和农家书屋内,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和阅读;在休闲室里,几位村民正在下象棋……
“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全村的孩子在课后和假期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村民们也利用农闲时间到这里看书、下棋、排练广场舞,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幸福指数,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办广场舞大赛、书画展等活动。”店集村书记朱振标说。
和店集村一样,杨村镇15村都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村民们幸福升级。
近年来,杨村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紧扣“建队伍、建阵地、强服务、强实践”的工作路径,创新方法手段、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志愿服务、满足群众需求,高标高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多元化建队伍,充实文明实践力量
杨村镇统筹协调全镇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各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志愿服务队队长,每村下设四个5人志愿服务小分队,队员主要由党员干部、教师、村医、民兵等组成,全镇实现以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各村志愿服务分队为支撑的“1+15+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以党员干部“带头”、兼职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常驻”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总人数达到320余人。
立体化建阵地,拓展文明实践场所
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杨村镇本着“群众在哪里,哪里能集聚群众,就将场所建在哪”的理念,推进镇、村两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通过征求群众代表意见,该镇将政府大院内的镇级文明实践所延伸至便于集聚群众的休闲活动广场,建设了集展示、服务、实践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各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广场、村史馆等活动场所,按照“六有”标准建设,做到有固定场所、有机构、有制度、有计划、有标示牌、有记录。目前,全镇共有固定阵地17处,宣传制度牌81处,各村均有结合村情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
精准化强服务,满足文明实践需求
杨村镇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实行“群众点单、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对接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向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保证渠道的多样性,计划开辟“线上”渠道,如开通微信公众号接受群众留言;保留固定“线下”渠道,如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随时接受群众“点单”,同时,通过在各村路口设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基层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让群众表达文化诉求更加方便、快捷。确保信息的互动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接到村民的文化诉求后做到“接诉即办”“吹哨报到”,实现机制的对接联动,使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逐步增强,从而更加主动、负责、真实地表达意见和需求。服务项目的丰富性,该镇志愿服务项目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创新动作,既有常态化服务内容,又紧跟时事进行实时更新。
今年以来,全镇招募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秩序维护志愿者,以及防溺水、双提升、安全生产等宣传志愿者共计330人,服务人数达4000余人。
实效化强实践,推动文明实践融合
杨村镇坚持以“文明实践+”为统领,积极搭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指导帮扶、道德教化等四类平台,组织实施各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坚持做到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教化”。
理论政策宣讲平台涵盖红色讲堂、道德讲堂、法治讲堂、科技讲堂四大主题,力求通过宣讲使政策理论、实用农技“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服务平台涵盖乡村大舞台、村民健身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四大主题,借助阵地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指导帮扶平台涵盖“杨”光助残、邻里守望、心灵驿站、日行一善四大主题,通过政府帮助、群众互助达到扶贫济困的目的;道德教化平台涵盖家风银行、板凳课堂、最美代言、笑脸定格四大主题,宣传真善美、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通讯员 岳荣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