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淮南成语典故征文(第四季) >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0/19 8:42: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禹治水”造就的成语典故赏析

尧、舜、禹、帝喾、颛顼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五位帝王,禹是排在第三位的贤德明君。“大禹治水”名垂千古,有关大禹治水的遗迹遍布华夏大地。打开《淮南子》有关大禹的记载就达近百处,产生与大禹有关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淮河流域怀远县(现为蚌埠禹会区)“禹墟”的多次考古,《淮南子》记载的“大禹治水”、“禹娶涂山氏之女”、“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淮河南岸的涂山、禹会村等地。在淮河第一峡,淮南凤台的硖山口也留下了大禹治水的遗迹。如果没有大禹父子,因势利导,总结规律,前赴后继地治理水患,现实就会如唐诗所言,“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因大禹而出产的成语典故,都是围绕其“治水”功德而造就的,现一一拈出,与读者朋友共享。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时也省略为“大禹治水”。这是有关大禹的成语典故中最普及的一个,被广泛引用,家喻户晓,是进入汉语“公共语汇系统”的成语。大禹为了治天下水患,舍小家为大家,治水劳作过程中,多次经过故乡的家门口,也没能抽空去看望妻儿,一心为天下操劳,最后涂山氏化作一块“望夫石”。

大禹治水,在《淮南子》有多处记载。《地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大禹治水最早用神奇的“息土”或聚集大体积的土壤去填平洪水为山,然后让老百姓登到高处躲避水患。《诠言训》“决河浚江者,禹也。”“故禹决江河,因水也”《主术训》“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后来,大禹通过疏导的办法治理大江大河,为天下带来水利和农业丰收。

《尚书·虞书·益稷》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用第一人称,借大禹之口,描述其娶涂山氏之女,启呱呱坠地,来不及照顾,就去治水了。这个记载要早于《淮南子》。 

三过家门而不入,最早见诸《孟子》和《史记》。《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载:“禹勤沟洫,……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娶了涂山氏之女,才过去四天,就丢下妻子,前去治水,在外数年不归。这里的“三”是虚指,指很多次。在外到底有多少年呢?有八年之说,见前述《孟子·滕文公上》;有十三年之说,《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不管是成婚四天,还是“娶妻有日”,或者儿子启刚刚出生,大禹义无反顾的踏上治水征程,久久为功,最后治水取得胜利。这则典故引申为赞美哪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们,公而忘私,舍身为民的高贵品格。

胼手胝足。也叫手足胼胝。原来指大禹从事艰苦的治水劳作,导致手脚都长出膙子(俗称老茧)。《淮南子·修务训》:“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夏本纪》载:“禹勤沟洫,手足胼胝。”宋代朱熹在《九江彭蠡辨》进一步描述:“凡禹之所为,过门不入,胼手胝足,而不以为病者,为欲大济天下昏垫之足,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这一典故类似愚公移山,无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是可以战胜的。

禹不拾履。大禹为了治水,鞋子掉了不去拾。《淮南子·原道训》载“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夏本纪》也有“动履四时”之说。大禹治水,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他是子承父业,必须通过自己治水的成功,昭告天下,为父亲为家族为部落挣回面子。所以,为了赶时间,他忙得鞋子掉了来不及捡,帽子被树枝挂掉,也顾不上摘下来。用夸张手法,传神地表达大禹治水兢兢业业的精神。

寸阴尺璧。《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尺璧是指价值连城的大块美玉;寸阴,是指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极言时间的宝贵。辗转传播,就演变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难买寸光阴”的俗语。这段文字位于《淮南子》“禹不拾履”的前面。这里的圣人是泛指,包含了大禹在内,是一种归纳性的结论,禹不拾履是对此的举例。所以,寸阴尺璧是对禹惜时如金的抽象概括,禹不拾履是感性演绎。

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干戈,指的是武器;玉帛,指的是美玉和丝织品。鲧作三仞之城,劳民伤财,天下有人要造反叛乱,为了平息民愤,禹把其父聚敛的财物分发给百姓,把干戈之类武器,将士铠甲焚毁,天下莫不称道、归附,向其进贡玉帛。“化干戈为玉帛”,比喻通过斡旋,将兵戎相见、剑拔弩张的战争氛围,变成一派和平气象。

禹行舜趋。禹行,传说大禹治水,腿受伤而残疾,走路的时候一跛一跛的;舜行,是说舜与父母外出的时候,总是小步快走在父母的前面,以示孝敬。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学着禹的样子走起路来跛着腿,学着舜的样子小步快走,这是子张一派贱儒的作为,不值得一提。意思是指一个人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来也用以形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循规蹈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因为大禹治水功德造就的成语典故,除了“禹行舜趋”,都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语言富矿,值得深入研究探索,不断践行传承。(方川)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