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谪仙人,名动天下被后人誉为诗仙而年过花甲的李白,于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被捕入狱浔阳。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时的李白与宗夫人,避居庐山。他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的思想。玄宗亲子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派谋士韦子春三上庐山,重金聘用李白。李白很看重永王的重金礼聘,永王重金礼聘点燃了他出将入相的政治抱负,以为永王三次礼聘是三顾茅庐的刘备,以为可以放开手脚施展平生抱负而大展宏图了。他不顾宗夫人的劝说,毅然应永王礼聘而为李 府中幕僚。李白错误判断天下形势,以为此时是永王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力劝永王直取会稽,并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歌颂“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等语。李白将自己比喻为东晋的谢安。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为东晋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李白成为永王幕僚,竟得意忘形,怂恿永王李璘割据江南称帝。
玄宗和肃宗父子派去镇压叛乱永王李璘的,是刚被提拔为淮南道节度使的高适。
高适写过很多边塞诗,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等五人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旧唐书》称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也就是说在唐一代,高适是唯一被封侯的大诗人。死后更是被冠以“忠”的谥号。
淮南地区是当时大唐最富庶的地区,玄宗和肃宗父子把最富庶的地区交给高适并派他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可见高适在玄宗和肃宗父子心目中的地位。高适虽为边塞诗人,但很有政治、军事才能,他联系很多反对永王的军队,并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高适指挥打仗不拘一格,灵活又机动,永王很快战败。而应邀入幕的李白,罪名附逆,即是参与谋反。
高适是李白的好朋友,曾崇拜李白。他会对李白打开保护伞而网开一面吗?
公元744年,40岁的落榜生高适,在开封认识了李白。当时李白已经是诗坛传奇、社会名流,而高适仍然蜗居河南,可以想象高适对李白是多么崇拜。他跟着李白、杜甫,在河北、山东一带野游。杜甫诗:“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意思是三个人喝醉了酒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他们白天打猎,晚上喝酒。三人一同玩了两个多月。然后分手,高适回商丘。以后高适将李白引为知己。经常写信,交流新诗,互相鼓励。
这样的私人关系,这样的美好友谊,李白以为高适会伸援手。于是其夫人宗氏啼泣高适节度使门下。谁也想不到,这位前宰相的孙女竟见不到夫君好朋友。不是宗夫人见不到高适,而是高适根本避而不见。李白着急了,在江西浔阳看守所里,亲自给高适写信。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淮南道节度使高适,接到昔日好友李白请求保释的书信。信中回忆了他们的友谊,最后请求高大人高抬贵手救救他这个兄弟。而淮南道节度使高适,非但没有向朝廷请求保释他,连给李白复信也没有。
高适的冷静与理性,看来不近人情。但唐朝当时的政局,高适是无奈的。他要错走一步,别说保释李白,他自己也会万劫不复。
好在李白的运气好,宰相崔涣和李白曾经救过的代国公郭子仪,二人合力下,将李白由死刑犯改为流放犯。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半途,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得救回金陵。次年,李白投靠族叔李阳冰,同年仙逝。(刘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