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羿射九日”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淮南子》首次记录,首次出现的。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射日”是关于他善射的著名故事。据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本经训》一节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庄稼烧焦,草木枯死,百姓食物无法保障。在苦难中想象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历史发展与科技进步使科学代替了迷信,真理代替了邪说,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不停变换,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从未改变。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用理想照进现实,想象力才能化为生产力。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大一统的文化理念。十个太阳,九个杀死,只有一个才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如同华夏诸族,共存一个地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共同认识,才能和谐共存共生。这个共识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互有温情,才能像有德行的尧一样,被广大人民所服膺尊崇,才能去小异而大同。我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人民血脉中的信念,是民族精神的根本追求,是古代神话传说的情感之源,“羿射九日”就是这类神话中最好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改造世界的勇气。杀凿齿,杀九婴,射巨鸟大风,射落太阳,杀猰貐,斩修蛇等,这些现象反映了人民面对各种艰难挑战改造自然的意愿。神话中千变万化的故事,往往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情感化叙述的反映,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先人们渴望改变生存环境,渴望改造自然更适合自己的生存,以想象的视角,为我们表现了先人们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先人们与自然斗争的勇气与毅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后羿射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成语反映了先古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生存的自然共同体形态,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欲望相互依存的物质共同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精神渴望的命运共同体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观。也就是说,神话的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浓缩的形象化反映。上古神话不是先民凭空编造出来的,只是长期流传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事件加以集中或减化,无形的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愿望融入其中,使它同本来的事件有了很大的差导,但其内核仍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