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名片越来越亮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既是城市文明的底蕴,也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淮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加快建设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市民、诚信社会,营造守规矩、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淮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城市信用水平不断提升,催生“信用之花”绚丽绽放。
信用信息归集量不断刷新——
重点数据达1142.04万条,“双公示”评估全省第三
市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淮南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的通知》,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形成常态化的数据对接机制,做到每月实时更新。截至7月底,归集纳税、社保、公积金、信用承诺、合同履约、仓储物流、水、电、气、知识产权等10类重点数据共计1142.04万条。为提升“双公示”归集工作水平,编制“双公示一百问一百答”手册,召开专题培训6次,印发日监测、月通报200余期。截至7月底,全市共归集上报“双公示”信息约90.5万条,其中行政许可14.6万条,行政处罚75.9万条,总合规率、及时率均近100%,在一季度“双公示”评估中居全省第三位。
信用监管力度逐步加码——
事前规范告知、事中加强监管、事后完善奖惩
市发改委根据《淮南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任务清单》,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将信用监管贯穿于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
事前规范告知,制定《淮南市事前告知信用承诺事项清单》,涉及城市管理、医疗保障、民政、市场等20个部门,110项事项。同时对接市数据资源部门,将事前告知承诺制嵌入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事中加强监管,贯彻落实《安徽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任务清单》,在交通运输、房产经纪、招标代理等18个行业领域建立了信用评价机制,以信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市场主体划分信用等级,施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并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变化,动态调整监管力度、监管措施,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监管成本。
事后完善奖惩,对诚实守信者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措施;依法依规对违法失信者实施限制参与招投标、取消荣誉称号及评先评优资格等惩戒措施。同时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帮助失信企业尽早修补不良记录,恢复自身信用。
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稳步推进——
今年累计修复企业3989家次,改善企业自身信用
今年以来,开展了“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专项治理等失信专项治理行动,成立专项治理小组,明确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全市“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台账退出率100%。同时,扩大治理对象范围,将频次降低为近三年内受到5次、3次、1次以上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市发改委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失信企业进行约谈整改,签订信用承诺,今年以来累计修复企业3989家次,有效修复改善了企业自身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守信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璀璨之光。当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快车道,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下一步,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对接,深化分类监管,拓展“信易+”场景,加强诚信宣传,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便民惠企、释放信用红利、扩大社会影响,共建知信、守信、用信的“信用淮南”。(记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