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节南山》曰:“忧心如焚,不敢戏谈。”成语“忧心如焚”讲述一段中华历史。
西周从周厉王起一蹶不振,政权越来越不稳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幽王又骄奢淫逸,昏庸无道。成语“忧心如焚”说的就是周幽王时的事情,意思是忧愁得内心好像被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褒姒非常宠爱。公元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也作伯般)。周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镐京的制高点,设置有烽火台和大鼓,当敌人来犯时,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但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以此来逗褒姒一笑。后来诸侯们不在相信烽火报警,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外孙宜臼之事而恼怒,联合鄫国(今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多次被戏弄,以为是恶作剧都没有前来援救。西周精锐被击败,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保持周王朝的天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太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岩石垒垒。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但周幽王仍然执迷不悟,拒不听从家父等人的劝谏,后来申侯联合犬戎等攻周,他终于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也因此而灭亡。
西周灭亡之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镐京因为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部落,常常受到威胁,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忧心如焚”就是由家父的诗句“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而转化成的成语。(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