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淮南成语典故征文(第四季) > 淮南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启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启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6/10 8:36: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成语典故是文化的精华,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淮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底蕴丰富,是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的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成语典故是我们语言中的宝贵财富,它在表达上有言简意赅,形象意味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直观简洁的描述。

说到成语,不得不提鸿篇巨著《淮南子》,该书贡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梁启超曾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也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在这本书中,从塞翁失马到刻舟求剑,从螳臂当车到一叶障目,无不充满哲理与智慧。这些优秀的成语典故,体现了进取与包容统一的人生观,变化与秩序并存的世界观,立世之德和辩证睿智的方法论,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辩证处理方法。

《淮南子》中的成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淮南子》成语或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出自先秦诸子、诗文典籍,不少成语仍活跃在今天的语言实践中,并逐渐汇入中华语言文化宝库,有些甚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公共语汇系统。这些成语大多与淮南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文典故乃至山川风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为人们了解淮南历史风情的文化镜像。

很多源出淮南的成语影响力较大,诸如: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炼丹药而出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而出的“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棋赌墅”,寿州城内因清官时苗而生的“时苗留犊”及地方传说而出的“当面锣、对面鼓”“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从“投鞭断流”的豪气干云到“草木皆兵”的进退有据,这些颇具典型意义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成语典故,在各种意义上均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

从各类辞书和典籍来看,收录的和淮南有关的成语典故就多达1000多条,为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淮南为中心的成语典故高度浓缩了淮河流域文化的内涵、精神、特质和风格,是古典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成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密码,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体验。前人为淮南留下了流传千百年的文化宝藏,今日淮南人也将成语典故融入了生活之中。现如今在淮南,无论是剪纸、绘画、书法、工艺制作等内容,还是文艺演出、影视传媒、日常舆论宣传中,均可见到成语典故的传播运用。

具有深厚底蕴的淮南成语典故,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它的产生、形成、流传和广泛地应用,它作为中华文化古老的智慧,不仅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也对现实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当今淮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成语典故不仅为主题演绎,也被赋予新的内涵,时时显现出重要作用。

行走在淮南,不论是在所辖寿县、凤台县,还是八公山风景区、焦岗湖景区,或是大街小巷、商业街区、居民社区,以《淮南子》首次记载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为内容的城市雕塑、浮雕,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些取材于《淮南子》成语典故的城市雕塑,成为淮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致,充实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淮水之滨,楚风汉韵,成语典故历尽千百年,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淮南成语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因此,对于淮南城市文化典型代表的淮南成语典故文化,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赵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