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五季) > 也谈正阳关的“三尺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也谈正阳关的“三尺巷”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5/19 9:22: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历史上,正阳早在春秋中期已具雏形,曾以“七十二水归正阳”和扼淮、颍、淠三水之咽喉和兵家必争的地理优势,成为江淮间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重镇。明成化年间在此设关收税,到清代已是闻名全国的八大名关之一,“三尺巷”也伴正阳关之名远播天下,世人皆知。

“三尺巷”在正阳关三元街南一拐,东西走向,长不足两百米,青石铺路,两旁多为起脊的砖瓦结构民居,当地人称“贤良街”。初看贤良街较其他小巷并无特别之处,称之为街甚至名不符实。但却是“三尺巷”故事的诞生地。故事主人翁是康熙十三年进士,曾任宁海知县、奉天府丞、顺天府尹等职的俞化鹏。俞化鹏为官清正廉洁,声名俱佳,是个生于正阳,学于安丰书院(今正阳中学),年迈辞官回归正阳安度晚年,死后又葬于正阳的正阳关人。俞化鹏做官后,全家迁往正阳南街(今贤良街)居住。这一年正阳家人与隔壁周铁匠家都要盖新房,两家按计划施工,但因两家相距太近影响“滴水”互不相让。俞家人自认为有权有势,派人进京向俞化鹏陈述情况,请求俞化鹏通融官府压制周家。俞化鹏问明来意,修书一封让来人捎回,嘱家人以邻里友善为重。信的内容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细读俞化鹏回信,明白其中要义颇有惭愧。决定主动后退三尺建墙,留出“滴水”给刘家。刘铁匠是性情中人,知道原委后大受感动,十分敬佩俞化鹏的宽厚待人。不甘落后把自家房屋后退三尺。佳话在正阳关传开后,百姓纷纷效仿,在建房时,自觉把房屋后退三尺留足“滴水”。人心宽促成巷路宽,百姓便把条巷子命名为“贤良街”。

粗略统计,从唐至清一千多年跨度里,林林总总流传的三尺巷不下于十个,较盛名的有福建福州、甘肃河州、安徽桐城、河南鹿邑、北京平谷、山东聊城、江苏泰州等。都是当地真实发生的事,尤其那首诗几乎一样,区别仅在三尺巷、仁义胡同或贤良街称谓不同而已,谁是原创,孰真孰假已无从考证。

三尺巷是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谦让和睦的典范,人们盛赞俞化鹏宽宏谦和不倚权势欺人的贤良之举成就了贤良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是俞化鹏、刘铁匠和正阳关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作用成就了贤良街。

首先,俞化鹏身居高位谦让成就了贤良街。清代府丞、府尹相当于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干,俞化鹏“学而优入仕”,仕途有建树,做到封疆大吏,被万千学子奉为膜拜偶像;刘铁匠一介草民,在声名赫赫的俞化鹏面前无足轻重。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俞化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而宽容谦让,没有依仗权势压人。要求家人让三尺,让出了气度涵养,对刘铁匠和正阳百姓的尊重,让后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其次,刘铁匠敢于维权成就了贤良街。刘铁匠无权无势,是身处社会最低层的百姓,充其量家庭殷实,富足有余。在封建社会属弱势群体,与俞家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况且传统社会有“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的古训,但刘铁匠竟直接挑战俞家与之相争,其勇气胆魄让人钦佩。假如刘铁匠忍气吞声,“退后一步天地宽”,正阳关也不会有贤良街。

再次,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贤良街。正阳在春秋中期已具雏形,明嘉靖年间已开办“安丰书院”,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里人文荟萃,民风纯朴,百姓知书达礼,“尊老敬老孝为本,为人凭心情为先”渐成风尚。文化底蕴自有漫长累积过程,却会在特定瞬间彰显。在浓厚文化氛围里成长的俞化鹏、刘铁匠和正阳百姓,在邻里纠纷的特定瞬间彰显出文化底蕴:俞化鹏家人主动后退三尺让出“滴水”;刘铁匠积极响应也后退三尺;正阳百姓对两家给予充分肯定和褒奖,将三尺巷命名为“贤良街”。邻里守望相助、和睦相处自此蔚然成风,从这个意义上,也是正阳百姓和文化底蕴成就了贤良街。(程侠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