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2016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就业脱贫工程,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等多种帮扶方式,促进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增收实现脱贫。2016年以来,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措施3万余条,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000余人次,开展创业培训115人,全市建设并正常运营就业扶贫车间19个,开发保洁、护林、护路等辅助岗位、居家就业岗位3400余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35万余人次。
如今,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底色”。生活条件好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迫切,当地群众劳动创业愿望越来越强烈,奋斗精神越来越足。
为不断完备就业脱贫政策体系,我市相继出台《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就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就业脱贫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淮南市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2020年淮南市技能脱贫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新技工系统培养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整改就业扶贫驿站(车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30余份文件,内容涉及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建设运营、技能脱贫培训、就业脱贫服务等内容,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工作内容,政策体系不断完备。
——重点帮扶不断线。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劳动力劳动能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基础信息,与扶贫部门常态化开展信息比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帮助1.3万余名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加强台账管理,全面核查全市贫困劳动者基础信息,精准识别贫困劳动者,夯实就业脱贫基础。依托就业脱贫管理模块,采集和更新贫困劳动者就业信息,定人跟踪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实现贫困劳动者信息共享。完善网络招聘平台,密集举办线上招聘活动,实现贫困劳动者求职招聘的远距离无缝匹配。
——指导培训不断线。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需求摸底,制定技能脱贫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多样化的精准培训。采取定向、订单式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插班”、“师带徒”等精准培训方式。2016年以来,组织实施技能脱贫培训7000余人次。
——岗位推送不断线。通过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定点对接等途径,推进贫困劳动者外出务工就业。常态化开展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持续进行岗位推送,建立大别山革命老区、行蓄洪区贫困劳动者就业需求清单、企业用工清单,摸清底数,精准对接。2016年以来开展革命老区、行蓄洪区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142场次,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3.2万余个。
——接续服务不断线。每年开展“就业脱贫服务月”和“就业脱贫行动日”主题活动,市县区联动,集中开展就业帮扶。通过组织招聘会、走访慰问、典型宣传、政策宣讲等措施,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帮扶成效。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出台了《淮南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实施细则》,帮助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进就业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发放就业扶贫车间新增就业岗位一次性补贴2.7万元、一次性复工复产补助10.8万元、运营补助2.2万元。开展以“聚焦重点再发力,决战决胜就业行”为主题的“就业脱贫服务月”活动和以“稳岗就业,决战决胜”为主题的“就业脱贫行动日”活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组织各类招聘会50场,847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21455个,开展典型选树5次,开展走访慰问60次,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51次,发放宣传材料13000余份。
与此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协作推进、督查调查、考核激励等就业脱贫机制,在提升就业扶贫服务水平上下功夫。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等多种帮扶方式,促进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增收实现脱贫。建立协作推进制度。加强与市扶贫办、财政局等部门的联动,在数据比对、资金拨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突出就业扶贫导向,市县区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细化指标,压实责任,确保上下联动推进实施;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市政府每月举行扶贫工作调度会,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并听取汇报,就业脱贫工作每月均作为固定项目汇报进展、困难和措施。市人社局实行“一把手”周调度,每周调度就业脱贫工程进展情况,开门见山讲问题,不留情面报进度,共同协商解难题,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建立考核督查制度。逐月统计、季度通报、定期督查、年终考核,确保就业扶贫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建立暗访督查制度,采取“四不一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插现场)的形式,有效推动就业脱贫深入开展。
脱贫成效不断显现。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劳动力劳动能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基础信息,结合摸底情况制定帮扶措施3万余条,2016年以来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35万余人次。不断提升就业扶贫车间带贫减贫成效,严格按标准建设验收就业扶贫车间,加强就业扶贫车间运营监测,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全市19个就业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258人。
多渠道开发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规范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运营管理,促进就业扶贫车间稳定发挥带贫减贫作用。一方面坚持“围绕产业、一地一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原则,在具备条件的乡镇或行政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帮扶贫困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强化就业扶贫车间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程序、标准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动态认定,落实完善动态调整、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稳定并逐步提高就业扶贫车间带贫率。另一方面持续跟踪督导、了解掌握就业扶贫车间生产经营现状,切实强化生产经营困难就业扶贫车间帮扶,通过订单调剂、帮销代销、提供岗位信息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帮助就业扶贫车间渡过难关,确保就业扶贫车间订单不断、生产不断、岗位不断、贫困户就业不断,稳定发挥带贫减贫作用。目前,全市19个就业扶贫车间在岗劳动者844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258人。
持续推进“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大力开发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各类公益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2016年以来,开发保洁、护林、护路等辅助岗位、居家就业岗位3400余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2020年,联合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淮南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对使用就业资金开发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流程、管理要求进行细化,规范劳务协议及日常管理。截至目前,安置上岗乡村公益性岗位942人,发放补贴350余万元。
优化服务搭建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有序开展“2+N”招聘活动,充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职等你来”就业需求登记小程序等方式,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联系人、村“两委”干部作用,为贫困劳动力常态化推荐更多适合岗位。广泛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加快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对到户籍所在县以外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交通费补助,共发放贫困劳动者外出务工交通费补助8.3万元。
精准实施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对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摸底调查,结合培训需求,开发部分特色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纳入就业培训补贴范围。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需求,制定技能脱贫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多样化的精准培训。对培训就业需求集中、参训对象多的职业(工种)可以采取“送训下乡”等方式组织开展定向、订单式集中培训;对参训对象少、零散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采取“送教上门”、“插班”、“师带徒”等方式开展精准培训。2016年以来,组织实施技能脱贫培训7000余人次。
围绕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班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因户施策,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技能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根据贫困劳动力精准扶贫情况摸底表,按照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愿望,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列入培训计划。按培训项目分类登记造册,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做到底子清、数据准、培训精准,确保各类培训有序稳步推进。
根据贫困户家庭发展现状,按照培训流程开展培训,让每个环节都有培训内容,通过系列化培训,让贫困户劳动力切实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技能脱贫。精准定位我市市场和贫困劳动者需求,出台了《关于公布我市技能脱贫培训增设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增加了淮南牛肉汤制作、淮南八公山豆腐制作、水稻种植旅游商品制作、旅游服务、果树栽培、光伏电站设施维护、淡水养殖、公路养护、草坪种植、蔬菜栽培与立体种养、食用菌栽培、农村电子商务、禽畜养殖、家庭保洁、农作物种植等16个专项能力应用于技能脱贫培训,实施“按需定培”。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观摩学习、能人说教等形式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全流程、全课时参加培训,做到每个培训项目和各培训流程的学员、时间、内容、地点、课时、师资“六到位”,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贫困劳动者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紧紧围绕“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保稳定、以稳定促和谐”主题,聚焦市场需求引导职业培训方向,通过精准定位贫困劳动者需求,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增加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光伏电站设施维护、旅游服务等特色工种用于技能脱贫培训。
健全创业扶持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帮扶
我市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出台《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业淮南”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淮南市2019年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实施办法》《关于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2020)》《淮南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淮南市农民工创业园管理办法》《淮南市2019年“接您回家”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铺平创业政策“最先一公里”,支持包括贫困劳动者在内的返乡农民工群体创业,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市场准入、证照办理、场地建设、金融支持、水电减免、社保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2016年以来,专门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展创业培训5期115人,提升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支持具有创业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精准扶持他们创业启动资金和扩大经营资金,增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带动吸纳更多的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2016年以来,已向农民工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民工群体自主创业。
创业园是创业者创业的实践基地,为创业者创业搭建平台。我市陆续建设农民工创业园19家,占地面积1032亩,建筑面积44.06万平方米,带动就业4400余人。为加强农民工创业园管理,充分发挥创业园孵化作用,我市还出台了《淮南市农民工创业园管理办法》,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公布我市各级园区入驻条件、入驻流程和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推荐标准厂房、孵化器、市场商铺等创业平台,从制度上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有力的保证。(记者 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