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论“道”精辟,警句袭人,其“说林训”篇中,这段“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的论述,以“典”说理,以理论“道”,是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深刻继承,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源出于此。
这句成语典故是说,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越败吴胜。越王勾践听取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说,屈服求和,忍辱为奴,终于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刚愎自用的吴王放返回国。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启用范蠡和文种的文韬武略,励精图治,终于使越国强大,最后,打败吴国,报仇雪耻。
越王勾践论功行赏,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范蠡很了解勾践的为人,婉言谢绝奖赏,并悄然离国隐居。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密信文种劝道:“快走吧,你我使命已尽,越王勾践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要谨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今不去,祸必不免。”但文种听不进劝告,仍心存居功摘桃的幻想。
勾践忌文种功高盖主,终起杀心。一天勾践把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宝剑,“赐”给文种,文种一看,就明白了。抚剑长叹:“悔不听范蠡的话,真是愚蠢啊!”遂举剑自刎。
《淮南子·说林训》引用这句成语典故,意寓“明君”治国,当行“仁德”之政,以“仁”用人,以“爱”待人,“布德施惠”不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这才是圣贤之道。正所谓“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后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成语被比喻为事情成功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有功者反遭厄运,表明权势人物的险恶,这也是千百年来的警世古训。
这则成语典故,哲理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凡事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两分法”和辩证地看待矛盾两个方面的“两点论”。范蠡的做法,既符合“两分法”又坚持了“两点论”,并正确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勾践梦想复国,他离不开范蠡、文种的辅佐,而范蠡、文种也有风雨同舟,助君复国的臣子之忠;越国君臣具有利益一致性,他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是有利的一面。这时,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越国君臣矛盾是次要矛盾。而吴王夫差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摆平吴王夫差是重点中的重点。但,当越王君臣成功返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打败吴国后,越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有了转化,不利的一面凸显出来,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由于“人臣太贵”,争功邀宠,极易“功高盖主”,威胁君王利益,使得君王有可能认为原来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现已成为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潜在力量,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样,他们相互依存,肝胆相照的关系已不复存在。君臣矛盾,就由原来的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而越王勾践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的意志决定一切。范蠡是道家信徒,他谨记《老子》关于:“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教诲,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飘然隐离。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前瞻性,牢牢把握了促使矛盾双方向理想状态转化的主动权,化险为夷,保全了自己。反观文种,既没有“两分法”的底线思维,又没有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良好时机和条件,仍然用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成功后的勾践,最终落得弃如敝履,自刎丧命,成为历史悲剧式的人物。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一曲历史悲歌,但寓意深远。今天,我们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实践中,要学会善用“一分为二”的“两分法”和辩证看待矛盾两个方面的“两点论”,分析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化矛盾;未雨绸缪,化解矛盾;实事求是,解决矛盾,使事情朝着好的方面转化。决不能推诿扯皮,回避矛盾;敷衍了事,轻视矛盾;是非不明,增加矛盾;简单粗暴,激化矛盾,使事情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