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乡村振兴“再启征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乡村振兴“再启征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3/30 8:54: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天高云淡,春风送暖。

站在田埂上,望着田野里一群群正在四处觅食的大白鹅,谢家集区杨公镇朱集村村民朱纪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俺家有父母、妻子、两个小孩6口人,家中父母年迈、孩子幼小,生活压力十分巨大,2014年,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俺家被识别为了贫困户。”交谈中,朱纪清满怀信心告诉记者:“2018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俺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开始养殖孔雀500只,因饲养不善,导致所有投入付之东流。然而创业失败并没有让俺气馁,2019年5月,俺开始养殖皖西大白鹅,初始规模有400只,并建设了1亩地的蔬菜大棚。努力终究会有收获,到2019年底,俺养殖总收入便达到了8万元,同时,政府又给俺发放了特色种养补贴6千元,俺家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4月,俺直接将大白鹅养殖规模扩大至1200只。脱贫奔小康,要不等不靠,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俺不仅能够带领家庭脱离贫困,而且能够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1040亩草莓大棚里,一粒粒鲜红娇嫩的草莓果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陈庙村是从1993年开始种植草莓,初始时起步艰难,草莓受病虫害影响大,产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市场竞争力较差。”陈庙村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2017年,我们利用区扶贫项目资金42万元,建了55亩大棚,这55亩土地均为流转当地村民土地,其中包含了4户贫困户的11亩土地。因草莓种植需强劳动力,且必须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属于高技术、较高风险、中成本、高收益项目,考虑到贫困户普遍缺劳力、缺技术的客观情况,我们陈庙村没有采用直接分配给贫困户种植、带动贫困户务工的模式,而是将大棚分别租赁给有技术有能力的普通村民种植使用,村集体再从收纳的租金中直接给贫困户分红,全村共有27户46名贫困人口受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陈庙村的55亩草莓大棚就如一颗“火种”,燃起了该村产业扶贫的燎原之势。大棚建成后,陈庙村村两委及区镇农业部门积极引进优质品种,邀请有关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随着品种改善及经验的积累,草莓种植户逐渐取得良好的收益,周边农户受此鼓舞,纷纷积极参与到草莓种植之中。为引导草莓产业做大做强,当地积极采取建立交易市场、成立草莓生产合作社等方法,刺激草莓产业发展,由于村内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草莓种植,所产草莓色泽鲜艳、肉嫩汁多、酸甜可口、绿色无公害,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陈庙村种植草莓达1040亩,年纯收入2000万元以上。

“如今,俺们陈庙村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脱贫户陈德洋告诉记者说:“以前看别人种大棚草莓,自己没技术、没经验,不会弄也不敢弄。后来村里建了大棚基地,俺先在基地打工,后来自己承包了2个棚,挣到钱后,去年俺又增加到了6个大棚,6个大棚年纯收入达到8万余元。有扶贫好政策,有扶贫好干部,俺相信俺的日子会越来越美好。”

“我们谢家集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区特色优势,坚持大力度、高投入,不断打造优势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谢家集区扶贫办负责同志介绍:“经过持续加大投入,目前我们全区已逐渐形成一批具备优良市场竞争力及带贫减贫能力的地区产业,草莓种植、菊花种植、稻虾养殖、酥瓜种植、蘑菇种植、瓜蒌种植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谢家集区蓬勃发展,产业扶贫的成效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带动了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春有草莓别样甜,夏有龙虾添胜景,秋有芡实丰收足,冬有瓜蒌‘朋友圈’。”谢家集区相关负责同志说,发展产业是实现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我们谢家集区把培育产业作为关键之举,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唱好了产业扶贫“四季歌”。

走访乡村,所见所闻,让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谢家集区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战果”。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集全区力量,聚焦突出问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和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四季攻势’,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查细节、夯基础、促提升’、‘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等专项行动,推动‘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落地见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谢家集区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区涉及脱贫攻坚任务的有3个乡镇31个行政村,目前已累计脱贫1572户2835人,出列贫困村3个,全面完成了户脱贫、村出列目标,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70元提升至2020年的11126元,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贫困村的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1.26万元提升到了目前的14.38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聚焦责任落实,谢家集区健全机制抓脱贫,2015年,该区印发《关于成立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通知》,正式成立谢家集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组织机构及成员单位。2016年印发《谢家集区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对未来5年脱贫攻坚战远景目标及具体做法细致谋划,提出切合区情实际的各项攻坚举措。2017年印发《谢家集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对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2018年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明确未来3年攻坚举措及工作要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印发相关文件10余项,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谢家集区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严格落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印发《关于印发〈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实现区委书记每年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及村书记遍访贫困户。在落实单位一把手抓扶贫责任的基础上,该区还在区直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牵头部门中设置扶贫专员,三个乡镇相应设立扶贫工作站,31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均设立村工作室,并全部聘用扶贫专干,做到专人专岗,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工作体系。

谢家集区严格落实《淮南市脱贫攻坚工作监督检查办法》,印发《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考核办法》,明确脱贫攻坚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抓发展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每年对乡镇及区直部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打分考评,并将考评成绩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促进了扶贫工作精准有效开展。该区完善包保机制,构建帮扶体系,2014年印发《谢家集区“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实施方案》,建立帮扶责任人工作机制,并在今后6年进行3次调整,做到全区44家区直单位及乡镇村共计370名干部包保31个行政村,实现区、乡镇、村、户联系包保“全覆盖”。印发《谢家集区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加强对大洼村、陈庙村、刘郢村3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形成了“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的帮扶体系。

谢家集区还不断强化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力度,执行项目建设程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精准度,2014年以来全区共计实施扶贫项目93个,其中产业脱贫项目42个、就业脱贫项目5个、金融脱贫项目3个、教育脱贫项目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8个,该区同时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出台《谢家集区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区乡村三级同步完善资产管理台账,确保了资产管理做细做实。

谢家集区扶贫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说:“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政策落实,我们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突出抓好产业、住房保障、就业、健康、教育脱贫,完善政策兜底,持续推进‘十大工程’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据了解,在推动产业扶贫工程上,谢家集区出台了《谢家集区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办法》和《谢家集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奖补办法》,坚持逐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完善,不断强化宣传和技术保障,累计扶持引导336户开展特色种养殖,发放特色种养业补贴58.24万元,全区3个贫困村均建有产业扶贫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贫困户577户。目前,该区草莓种植、菊花种植、稻虾养殖、酥瓜种植、蘑菇种植、瓜蒌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扶贫的成效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更刺激了区域整体经济提升,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全力推进就业脱贫工程上,针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该区坚持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累计举办就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146人(次);坚持不断搭建就业平台,实现人岗对接,累计举办就业扶贫招聘会10场,提供岗位 1470个;坚持不断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累计在三乡镇开发巡查员、保洁员、护林员、生态管护员等公益岗位497个,为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

在健康扶贫上,谢家集区严格执行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两免两降”“一站式”结算等医疗保障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额代缴。2017年以来,享受健康脱贫“351”“180”政策累计7507人(次),总费用3250万元,总补偿2880万元,综合补偿比为88.6%。该区完成了村卫生室四室分离改造,并确保每个村卫生室配备至少一个具有资质的村医。着力实施了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两项民生工程,通过各项医疗保障政策的落实,确保贫困群众得到更好的健康管理,实现了就近就医,大幅降低医疗开支,避免了因病致贫、返贫。

在教育扶贫上,谢家集区坚持将教育扶贫作为斩断穷根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持续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任务,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教育扶贫全面做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累计免除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学杂费1277人(次)44.774万元,免除书费7.83万元。累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寄宿生生活费431人(次)17.412万元;发放学前资助276人(次)22.155万元;“雨露计划”资助150人(次)23.7万元;发放助学贷款900人(次)705.32万元,全区建档立卡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失学。

在全面保障住房安全上,谢家集区全面落实贫困户房屋动态排查要求,组织第三方鉴定机构,开展贫困户房屋等级全覆盖鉴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2016年以来,该区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72户,房屋修缮399户,全面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

在全力巩固安全饮水上,在实现全区贫困户全部接通自来水的基础上,2018年,谢家集区在杨公镇新建加压站一座,有效解决杨公镇4个行政村1万余名群众供水压力不足问题。2019年投资137万元,在孙庙自来水厂新建清水池一座,进一步改善孙庙乡、杨公镇的自来水供应质量,该区坚持每月至少开展1次饮用水质监测,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在有序推进小额信贷上,按照“户贷户用户还”的原则,谢家集区引导贫困户用活用好小额信贷资金,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91户1395万元。

在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谢家集区坚持将“双基”建设、农村“三大革命”与脱贫攻坚挂钩,持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548万元,完成66.5公里“四好公路”建设,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该区扎实开展贫困户改厕工作,完成480户贫困户卫生厕所改造,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乡镇分别建有污水处理站,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在持续强化社会扶贫成效上,谢家集区围绕“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扶贫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全区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4000余人,其中社会各界力量注册2000余人。脱贫攻坚以来,区级共引导社会帮扶资金38万余元,对200余名贫困户开展帮扶。

“我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采访中,谢家集区委书记邵兵说:“在各级扶贫专项资金下达后,我们将优选库内项目,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及早组织实施,同时做好规划、招标、验收、公示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脱贫攻坚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排查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及收入情况,确保问题动态清零,跟踪消除致贫、返贫风险点。持续做好产业、就业扶贫,继续做好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培育优质产业,增强减贫效用。持续开展稳岗就业工作,落实岗位推荐及人岗对接,帮助劳动力外出就业。兜住民生底线,通过社保兜底、临时救助、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切实保障无劳力、弱劳力的家庭基本生活无忧。”(记者 苏 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