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脱贫攻坚精神镌刻“人民至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脱贫攻坚精神镌刻“人民至上”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3/29 9:55:5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2-2020。

披荆斩棘中,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6个词、24个字,凝结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战贫困的精气神,让脱贫攻坚伟业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高远。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此时,回望我市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我们亦会发现: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当年感觉不可逾越的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征服;当年感觉跨不过去的鸿沟,都被我们一一越过;当年感觉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被我们一一破解,脱贫攻坚精神在淮南汇聚了力量,成就了不凡——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力量之源,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儿。“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面对摆脱贫困,全市上下不畏难、不退缩、不松劲,肩并肩、心连心、齐努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这个源于《诗经》的词汇,是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历史的长河流向2012年,以党的十八大为坐标,党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淮南大地也掀开了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斗争。

2014年,在淮南市脱贫攻坚的作战图上:全市8个县区(园区)、60个乡镇、763个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185人,贫困村162个;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

“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全面小康”!然而,我市面对一个涉及18万多人的宏大命题,单从数字上看就让人倍感压力,如果再考虑到纷繁复杂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环境,考虑到“确保不再返贫”的明确要求,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绝非易事。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让全市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最大的共享’;补齐贫困地区这块短板,必将有力推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使淮南的转型发展更加势不可当,这是‘最好的协调’。可以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淮南经济能否行稳致远、社会大局能否长治久安,涉及淮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站位明志——以敬畏之心、使命责任把这项“国之大者”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坚决彻底、不折不扣完成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向贫困发起进攻!

——“挂帅出征,握指成拳”。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各类市级会议研究扶贫。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应担之责、分内之责、政治之责,主要领导既挂帅又亲征,逢会必讲扶贫、下乡必看扶贫,以上率下、靠前指挥,号召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树立看齐意识,发挥“头雁效应”,当好“施工队长”,拿出主要精力专抓扶贫,凝聚全市力量,合力攻坚。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有足够精力抓扶贫,分管负责同志主要精力抓扶贫”的工作模式。

——“走最远的路,入最穷的户”。

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带头联系分包深度贫困村,脚步遍及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沉下身子,暗访与明察相结合,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直插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线指挥、一线落实、一线督战,迅速形成广泛动员、攻城拔寨的合围之势。

——“众人拾柴,微光聚力”。

国家、省、市选派了386名帮扶干部、528家单位、2.6万余名帮扶干部与广大扶贫干部奋斗在脱贫第一线。16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布全市贫困村,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从定点帮扶到干部联亲,从城市区、贫困县对口协作到结对帮扶,从“百企帮百村”到“消费扶贫以买代捐”……上下一盘棋,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生动局面。脱贫攻坚以来,我市1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3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家单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事在人为,事靠人为。笃定于责任和担当,我市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披荆斩棘补齐短板、抓铁有痕啃“硬骨头”,严起来、 实起来、干起来。

——严起来,“源头严把、过程严控、验收严格、纪律严厉”。

市委、市政府领导常态化实施“四不两直”随机暗访,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定期调度,现场推进。全市上下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省委巡视指出脱贫攻坚领域问题,以及国家、省考核和各级督查巡查反馈问题,共查摆问题129条,制定整改措施470条,列出“四清单”,全部整改到位。2020年,针对收官之年突发的疫情灾情,开展以村为单位,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常态化的“五看”排查,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农产品销售、扶贫车间复工、贫困子女上学“四个清零”。

——干起来,啃下“深度贫困的硬骨头”。

把革命老区、行蓄洪区摆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准定位、精准布局、精准落实到革命老区寿县。在全省脱贫成效考核中,寿县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好”的等次。

(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之方,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钻劲儿。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场战绩的取得,每一个脱贫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整套精准细密的政策、一连串创新务实的举措。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忆往昔,淮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亲们各有各的难处: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学致贫,有的缺劳力,有的没资金;贫困地区有的交通闭塞,有的公共服务跟不上,还有的产业发展没有起色。

不搞“大水漫灌”,不要“手榴弹炸跳蚤”。“十三五”之初,我市经过建档立卡和数以万计党员干部走家串户,全面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底子。2016年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坚定把“精准”作为科学方法、工作要求、能力素养,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

精准,是一支有的放矢的箭。

精准脱贫、责任体系是保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靠“关键少数”去带头落实。“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共抓脱贫攻坚,让人们看到上下齐心克难关的决心和力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让责任环环紧扣,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既督促工作进度、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又杜绝弄虚作假、严防“数字脱贫”。

精准脱贫,资金投入是保障。翻阅2020年脱贫攻坚战报,有两条走势成正比的曲线:一条是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逐年上升的曲线,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另一个是贫困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升的曲线,由2015年的2371.9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1733.3元。年均增幅37.68%,比全省农民平均收入高28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民平均收入高29个百分点。

精准脱贫,靶向施策是保障。从民生小处着手,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落细落地,我市实现从“老破小”到“换新颜”、从“看病难”到“放心治”、从“上学难”到“上好学”、从“饮水难”到“喝好水”。

——“去疾消愁应乐天”。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花门村前圩组那棵枝干参天的老槐树时,年逾古稀的陈玉平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昏花的眼神已不好使,但捻线、扎花是一项熟练活,干得久了,手上自然生出魔法。

“我三次脑梗,老头(老伴)有膀胱肿瘤。我儿子腿脚也不好,四级残疾,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过去根本活不成一大家人”。

俗话说,“一人生病,墙倒屋塌”。为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两免,两降,四提高”、“351”、“180”等健康脱贫政策应运而生。2014年陈玉平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好政策让她家医疗问题也有了保障。

“以前日子过得真是难,现在好多啦。儿子在上海当保安,就俺老两口守在家里。我扎的小兰花,卖给镇上一家服装厂,一天还能挣两油盐钱。”与记者交流,陈玉平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语气清淡得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

据统计,全市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累计16.88亿元,贫困人口综合保障报销达到90%以上。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平圩安居小区,搬进公租房的村民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健身器材前“活动两下”,广场舞扭上两段,用他们的话说“和城里的土著人没啥区别”。本就是乡里乡亲,甚至是“未出五服”的族人。一切是新鲜的,一切还是从前的腔调。

同样,对于易地搬迁的祁集镇陈湖村村民来说,如今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好像只经历了短暂的家园被连根拔除的阵痛,似船过水无痕。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我市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情况排查,对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应改尽改,贫困户危房改造8145户。同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改厕工程。投入资金约4.95亿元解决95.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

家庭贫困,13岁的倪妮被父母带到打工的地方。想到同她一样大的孩子们都有学上,小倪妮很伤感。

“学校给孩子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及作业本费用,还能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倪妮同学一定要回来上学啊!”2019年5月,潘集区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杨秀保与贺疃镇及贺疃中学的负责人一起,驱车600多公里前往浙江宁波镇海区,找到在那里打工的倪妮父母。一番政策解读后,让小倪妮和她父母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同年9月,倪妮又回到了贺疃中学。除了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学校还提供了免费住宿。校园里又出现小倪妮琅琅读书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我市1.1亿元资金资助贫困学生80220人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补助资金应发尽发。全市19779位名师优师作为导师,与19582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59名建档立卡家庭残疾学生建立结对帮扶。仅2019年,全市就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98个,投入资金1.02亿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今天一大早,14.4万元的灾后补偿款就打进了俺的粮补卡,政府对俺们贫困户照顾得太周到了!”2020年12月1日,毛集实验区大郢村农民徐建明从银行取出救灾补偿款,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46岁的徐建民因为儿子患病,2016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夏天,由于淮河干流汛情紧急,一场洪水淹没了他辛苦经营的30多亩西瓜。

“除了每亩西瓜4405元标准予以补偿外,民政、财政、扶贫部门还联合发力,共同施以民生救助。”毛集镇农发办主任董厚奎告诉记者,社会保障标准好似一把刻度尺,通过不断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实施低保和贫困户的双向衔接,积极推进城乡低保统筹,统一执行的标准远超省贫困线标准,用社保兜住“吃穿底线”,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47.3万人次7.33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淮南从来不缺创新的因子,从来不缺“超常规”的勇气,“加强版”“创新版”的精准举措,推动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激发贫困群众从“熬日子”到“奔日子”。

——向创新要动力!

脱贫,要有一份稳稳的收入。就业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眼前的这头牛,刚刚从农户家中牵过来,对陌生人尚有警惕之意。而伺候它的程怀侠,有着足够的耐心,像对待自己宠溺的孩子。她试探着,用笤帚挠挠牛肚皮,用手掌摸摸牛脖子,请牛吃搅拌好的新鲜饲料,喝温水。程怀侠是潘集区陈湖村的村民,因符合扶贫政策被安置到安徽鑫满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园上班,月收入近2000元。

喂好牛的程怀侠说:“在家门口上班,方便又有稳定的收入,还不误照顾家。”性格开朗的程怀侠身上还葆有过去乡村人的那股子朴实劲,乐呵呵地说:“我非常珍惜,也满足得很。”

据了解,园区里像程怀侠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眼前这个生态园占地72亩,分设花卉苗木区,瓜果采摘区,水产养殖区,在畜牧养殖区有肉牛500头,羊3000只。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产业扶贫的平台,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要想致富,必须转型建立合作社,抱团发展。

清晨,瓦埠湖畔水清林绿,环境清幽。寿县窑口镇贫困户黄传均正忙着给树苗除草施肥。他看着这些树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眼睛放着光,坚定又充满希望。

瓦埠湖是淮南市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最大的湿地,其水域流经14个乡镇。其中瓦埠湖滨湖生态带1490余亩林带郁郁葱葱,党员林、巾帼林、青年林镶嵌其中,增绿添彩。全市以瓦埠湖滨湖生态带为“林长制”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掘林业发展潜力,不断开发脱贫攻坚“绿色银行”,增强战贫求富的内生动力。

“平常在这除草施肥,收入稳定,去年俺家就脱贫了!”黄传均是窑口镇贾庙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后,每月能获得500元的收入,加上自身种植业收入,他家实现高质量脱贫是稳稳的了。

“从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增加政府购买岗位,既加强了林木管护,又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寿县是全市唯一符合生态护林员选聘条件的县区,该县按照《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从全县18-60岁贫困人口中选聘56人为生态护林员,涉及10个乡镇43个村,管护面积3025万亩。

在距离瓦埠湖不到40公里的凤台县中山杉育苗基地里,我们看到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蓬勃景象,逾万亩中山杉树苗长势喜人。

凤台县积极探索“合作社+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模式,在凤台县天香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14家成员单位,分布在凤台县十四个乡镇,实施了中山杉产业扶贫项目。沿济祁高速打造2200亩中山杉特色产业育苗基地绿色长廊,项目每年可带动81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沿线就业岗位1000多个,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余元。

“扶贫不是发钱。”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实现根本脱贫的“初心”,也是全市各地扶贫事业的“重头戏”。发展贫困户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产业,发展适合当地村情民情,充满泥土芬芳的项目,我市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9个。田家庵的蔬菜、大通的草莓、谢家集的香菇、高新区的瓜果,各县区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产业,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特色拳。

不仅生产得了,还得卖得出去。为此,各地也是煞费苦心,认真筹划。

——向创新要效益!

“俺家养了120只土鸡,都是用玉米和稻谷喂养。县里政策好,鼓励我们养鸡,养100只以上有补贴,一只补贴10元。”家住寿县窑口镇贾庙村的老万告诉记者,鸡养多了,销售就成了问题,尤其今年遭遇疫情,更是难上加难。

老万是幸运的!窑口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解决了老万的“卖鸡难”问题。

走进窑口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货物琳琅满目,既有负责人孙成勇“楚缘生态农业”自己的瓜果蔬菜,又有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各种土特产品。“公司有一套自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和产业都在公司系统中备案。贫困户来销售农产品均高出市场平均价收购,贫困户来购买商品全部按照进价出售。”楚缘农业有限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基地(生态农业)+农户+校+直营扶贫店”经营模式,解决本公司基地及当地农产品销路问题,年网络销售额达1300万元。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在破解扶贫农畜产品滞销问题方面,我市利用定点采购、农超对接、电商平台等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消费扶贫,帮助群众增收。

“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电商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也涌现出一些电商名企。大通区安徽景氏农业贸易有限公司自建易互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孔店大米、杂粮、稻虾米、果蔬、养殖产品等产业发展,解决就业220人,其中贫困户17户20人,实现种植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就业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河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毛集实验区鼎焱农场每年为张王村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帮助该村于2018年顺利出列。同时吸纳周边贫困户20余人就业,每人每天收入60元。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淮南上演了一场场“产业扶贫”的大戏——全市产业类项目占比达60%以上,近2万户贫困户发展了自种自养,1.5万户贫困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3亿元,安排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33个,带动2.65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市共建成两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及两个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所有贫困村均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县、5镇、36村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称号。

——向创新要出路!

“代楼酥瓜、孔店草莓……身在异乡也能购买琳琅满目的淮南特产……”近日,就读于安徽大学的淮南籍学生李然在扶贫832平台见到这些家乡农产品时感叹道:太方便了!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路径,架起了农产品走出的“金桥”。加强扶贫产品认定,已通过市级复核扶贫产品498个,国家已发布扶贫产品涉及我市的有359个。“三专一平台”,省下达我市消费扶贫智能专柜任务已完成建设255个;已开设地方馆14个、企业馆31个,开设消费扶贫专区50个;7家供应商、24个产品入驻“扶贫832平台”;179家供应商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展示扶贫产品309个。组织4个县区参加安徽省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25家带贫企业、126个优质扶贫产品受到消费者热捧,3天实际销售额86.37万元。

(三)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谋事之基,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儿。乡村振兴,这是再一次的平地起高楼,而且要比过去更高,看得更远。此时此刻,淮南以脱贫攻坚精神不断照耀前方的征途,开拓新路,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没有‘断档’,这种‘无缝对接’的深远寓意和紧迫之度都自不待言,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更要继续努力,让村民走向更美好、富裕的生活。”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3人,纷纷吐露榜样的心声。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脱贫攻坚精神的淮南实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8年来,为了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全市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扎根一线、无怨无悔,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但有牺牲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书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创业史”“奋斗之歌”……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的滋养和引领;风雨无阻的每一程,都包含精神的磨砺和传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实现乡村振兴新的更大挑战,淮南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强力量之源、行科学之方、筑谋事之基,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奋勇搏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胜利。(记者 张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