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我市各大景区在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注重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汇人气更聚财气。全市共接待游客121.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9亿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改革激发活力,涵养发展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激活旅游资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早春时节,春和景明,春游淮南正当时。3月23日至24日,第三届“春游江淮请您来”百家媒体旅游推介活动采风踩线团走进淮南,深入寿县古城、博物馆、孔庙、安丰塘、孙叔敖纪念馆,八公山,焦岗湖,焦岗湖影视城等景区景点实地采风,用笔端、镜头记录春日美景,积极宣传推介大美淮南,助推“十四五”淮南文化旅游“开门红”。
淮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业态优势明显。聚焦变特色资源为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高成长性产业加以培育,市委将旅游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将旅游开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以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1年,我市大力推进旅游强市“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提升行动、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行动、旅游新业态培育行动、旅游商品开发行动、旅游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推动旅游业改革突破、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实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提升行动,支持寿县、八公山区、毛集实验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茅仙洞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焦岗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实施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行动,精心培育“楚韵寿春城”“焦岗湖水青春·欢乐季”旅游品牌,培育“跟着成语游淮南”“春夏秋冬乡村自驾游”等精品线路。实施旅游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寿县、毛集实验区启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导焦岗湖景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指导煤炭工业教育研学基地发展“旅游+教育”型园区,支持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凤台县抗日民主纪念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旅游商品开发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平台建设,推动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建设提升,加大旅游商品“五进”示范点覆盖面,支持旅游商品电商销售平台建设,扩大旅游商品销售。
实施旅游领军企业培育行动,以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企业等为主体,遴选重点旅游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和培育的旅游领军企业,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座城,方寸之间蕴含着淮南的千年文化。”2020年冬至,杭州凯银控股集团董事长朱红返乡探亲时,从淮南购买了《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系列特种邮票。自从二十四节气登上“国家名片”,这二十四枚邮票已成为淮南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两千多年以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编撰了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传世奇书《淮南子》。如今,淮南通过深挖《淮南子》,文旅融合在传承创新中充满活力。
从寿州窑、“淝水之战”古战场遗址到“淮南虫”古化石遗址、古茅仙道观,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淮南,欣赏八公山美景,品味寿县古城民俗之乐。
从花鼓灯、火老虎到正阳关抬阁肘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游客在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中,感受到“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成语典故为媒,2018年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打造了国家级城市文化名片。寿县古城改造开始破题,市级补助1000万元,寿县每年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实施古城保护利用重点项目3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实施文物修缮,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完成了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保护与展示(一期)工程建设。拓展非遗保护,淮南紫金雕刻、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二十四节气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寿州锣鼓《淝水流韵》获第十四届民间山花奖。
文旅大融合,迈向新征程。放眼“十四五”,我市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以山脉为纽带的名山旅游圈、以水系为载体的秀水旅游线、以人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带,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擦亮“楚风汉韵、能源之都”城市名片,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记者 朱庆磊 实习生 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