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国家,是每一个时代仁人志士都要思索的问题,《淮南子》便是西汉时期聚集众人智慧而成的一部治理宝典。《淮南子》指出,国家的治理一定要遵循“道”。什么是道呢?就是客观规律。人们生活的世界,是按照规律运行的,如果人们不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必定走向失败,这好比有人用螃蟹捕捉老鼠,用蛤蟆捕捉跳蚤,无论费多大气力,都不会有半点成效。那么,国家治理需要遵循什么规律呢?简而言之,是“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来自于《道德经》,但《淮南子》却充分发挥了这一内涵。
“实其腹”,是指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虚其心”,是指要克制人们的主观欲求。关于“实其腹”,容易理解。人生在世,必得依靠资源来满足需求,如饥则食,渴则饮,冬则裘,夏则葛,不满足需求,人类无法生存发展。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呢?《淮南子》认为,当国家采取以民为贵、兴民之利的方针时,民众就能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经济便会发展,生活就会富足,民众就能吃饱穿暖;当国家采取以民为贱、与民不便的方针时,民众就无法参与社会生产,经济便会衰退,生活就会贫苦,民众只能忍饥挨饿。鉴于此,《淮南子》崇尚无为而治的国家方针,要统治者“除削刻之法,去烦苛之事”,从而使民众各安其位、万物各归其根。
《淮南子》对“无为而治”的崇尚,源于对秦朝暴政的反思。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自以为功绩无与伦比,超过三皇五帝,然如此强大之帝国,却二世而亡。何以强秦国祚如此短暂呢?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不爱惜民力。秦始皇好大喜功,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导致“天下苦秦久矣”,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所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秦帝国就此灭亡。可见,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能胡乱折腾,为了虚幻的千秋伟业,把民众当做牺牲品。民众对生活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满足不了,民众就会造反,国家必定灭亡。
关于“虚其心”,不容易理解,人为什么要克制自己的欲求呢?常识告诉我们:满足欲望,开心快乐;违背欲望,痛苦难过。既如此,人们为何要追求痛苦而舍弃快乐呢?《淮南子》认为,欲望的满足确实能够给人一时的快乐,但这快乐是短暂的,而为了满足这短暂的快乐,会造成心气不平、心力劳损,所谓“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秏”。如果人们不懂得克制之法,一味纵情恣欲、享乐无度,身体就会损害,而“不能终其寿命”。
人们的生存离不开物质资源,但人们在享用物质资源的同时,却不能执着于物质资源,形成贪恋、执著的情绪,而要顺其自然、顺应天道。《淮南子》指出,“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在《淮南子》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然圆满的,不需要后天加工、修饰,人们所做的只是恢复自己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本性是清静无为的,所谓“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人们对欲望的过度追求,恰恰是违背了清静无为之道。
“虚其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态。《淮南子》认为,良好的心态,来自于人们对欲望的克制,人们对欲望过分执着,会形成负面情绪。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乐于攀比,只要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内心就会愤懑不平、怨声载道,这就是过分执着欲望的结果。如果懂得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道理,就会把得失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别人富有,我不会羡慕,别人贫贱,我不会轻视,心态因此安定和谐。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品丰富,相比于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物质财富的提升,并不必然带来心灵的快乐,究其原因,在于人们不懂得克制欲望。人们一心想着追名逐利,把个体的欲望凌驾于社会之上。然而社会毕竟不是为一个人而设立,是大家的社会,所以,个体的贪欲会受到社会的约制,这导致个体面临欲望与规范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虚其心”。可见,《淮南子》阐扬的大道之治,对于当前国家的治理体系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