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破解最大“民生课题”
返岗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返岗企业名称、企业区域、企业负责人姓名、企业负责人手机号……寿县的返岗人员信息汇总表上罗列出的10多项登记信息验证着寿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细致和认真,凝结着寿县对异地就业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寿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劳务输出搭台,积极推行劳务经济扶贫战略,通过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完善跟踪服务、加强输出培训、拓展输出渠道、强化联系交流、引凤还巢创业等手段全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工作开展,曾荣获“国家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寿县的劳务品牌“寿县裁缝”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选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
寿县共有约43万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省市,主要集中在电动缝纫、建筑、电子操作、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工作岗位。
“劳动力的素质决定着劳务输出规模、务工收入高低和双向创业的水平。”这是深植在寿县各级党委、政府心中的认知。为此,近年来,寿县利用各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批准认定了县就业训练中心、县技工学校、安丰职业培训学校等十四所培训质量好、社会认可度高的培训机构为“安徽省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针对务工人员择业取向,开设了建筑建材、餐饮、家政、电脑、电工、电焊气割、电动缝纫、畜牧水产养殖、蔬菜花卉种植等培训专业,年培训各类人员4000余人次,走出了一条“培训-输出-成才-返乡创业”良性循环的路子。
寿县还与北京,上海,江苏苏州、启东、如东,浙江温州、上虞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开展定向组织输出。目前已与三十多家外埠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在不断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务工人员的就业稳定性。
寿县茶庵镇茶庵街道彭塘组的唐晨露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家中3口人,2014年时因残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晨露本人视力三级残疾,丈夫杨之刚听力一级残疾,当时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由于家中无普通劳动能力,无法在家从事强体力的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又没有门路,家中生活十分困难。虽然村里为他们申报了低保,但也只能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唐晨露所在村组在福建厦门创业、务工人士非常多,镇、村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多方联系在厦门的老乡帮助他们介绍力所能及的工作。唐晨露夫妇终于在厦门湖里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目前,杨之刚在餐饮连锁企业“厦门早龙”负责制作豆浆,唐晨露在厦门“车宜帮”公司从事洗车工作。由于夫妻俩工作踏实、为人厚道,虽“一户多残”但身残志坚,深得老板及同事们信任,也对他们多方关照。10岁的女儿也在当地学校入读小学三年级,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为了异地就业人员安心在外打拼,寿县着力健全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上海、苏州等地设立劳务服务机构,负责对当地的用工企业进行考察,及时地将收集、筛选后的用工信息反馈到县劳动力市场;做好当地劳务市场用工预测和分析,以便在县内提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同寿县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宣传家乡的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动员他们回乡创业;切实做好对务工人员输出后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劳务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春节后是企业用工高峰期,也是外出务工的黄金期。“今年上海的建筑和家政用工需求趋于饱和,电工、电焊气割需求有所增加。”春节前,寿县驻上海劳务服务中心就与寿县人社部门取得联系,将调研后的用工信息及时反馈回来,提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以便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岗位。
“喝水不忘挖井人”。掌握了技能、站稳了脚跟的外出创业者,也为家乡付出了一颗“感恩的心”。上海鑫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道松由一名小瓦匠成长为一个公司的决策者。虽然人在他乡干事业,但心系家乡大发展,多次为堰口敬老院、红桥村捐款捐物。还有一些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在家乡优惠政策的吸引下选择了“凤还巢”,积极参与到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正是这样赤诚以待的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让异地就业人员“输出”、“反哺”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寿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活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池春水”,荡漾出令人动容的脉脉温情。(记者 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