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2020年度全省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2020年,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发展,紧紧围绕“三聚焦、三基本”职责,兜底线、强服务,在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政务公开、市长热线办理、安全生产等多项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儿童保护等重点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战疫情、防大汛,民政部门冲在前显担当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市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对全市儿童福利机构、养老机构(含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等实施临时封闭管理,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市社会组织党委、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出倡议,要求市级社会组织带头参与疫情防控,在全省率先开通24小时疫情心理咨询和援助热线。
面对疫情,我市在全省率先为13.1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按照每人12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累计发放1578万元;为351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4.3万元;累计将1328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为养老机构发放水电气补助资金48.28万元。组织开展慈善捐赠,累计收到慈善捐款307.68万元,其中市民政局直管的社会组织共捐款81万元。
2020年夏季大汛,市民政局党组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连夜组织党员干部赶赴防汛一线巡堤查险。会同市财政局紧急下拨临时救助资金210万元,对因受疫情、汛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开展临时救助,共为433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2万元,将因灾造成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33户67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市社会组织共向灾区捐款38.6万元,投入救灾力量727人次。
兜底线、强服务,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民政力量
“从2020年7月1日起,我家每人每月的低保金涨到了642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在大通区上窑镇余巷村村民俞长斤的家里,记者深切感受到他的悲喜“过山车”:从儿子考取大学到查出疾病,从低保到1.5万元的医疗救助,民政部门的倾情相助,让俞长斤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帮尽帮,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实兜牢!”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2020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人员129.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39亿元;累计保障特困人员供养27.8万人次,发放基本生活费1.577亿元,发放护理补贴566万元;累计为118.9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461.8万元;未脱贫户做到“应保尽保”。同时,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全市确定13个乡镇(街道)开展首批低保、特困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将建档立卡退捕渔民110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
强化基本救助,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益。全市38215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并百分百签订委托监护确认书。全年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501万元;保障困难残疾人40912人,发放生活补贴2330.5万元;保障重度残疾人37862人,累计发放2891.6万元护理补贴;累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756人次,使用救助资金719万元。
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市社会组织党委、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消费扶贫月”活动、全省“百社进百村”活动。
重创新、强基础,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我们一直致力于服务社区儿童,除早教、亲子、校外拓展、兴趣培养、家庭教育引导、亲子关系辅导等服务,还鼓励儿童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记者走进田家庵区洞山街道生态新城社区,“大手牵小手”亲子爱心服务社负责人周培慧说。
作为全省首批“三社联动”工程试点建设社区,生态新城社区以活动和服务为抓手,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市“三社联动”试点工作中期评估居全省第三名,打造了“淮南品牌”。同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三社联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扩大省“三社联动”项目试点,目前在八公山实施运作。
市民政部门聚焦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引导基层社会治理向多元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全市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指导推荐田家庵区锦里社区等5个社区争创全省第三批城乡社区示范点,指导寿县成功申报全省“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试点县。寿县余楼村等3个村村规民约被评选为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安徽省社会公益服务“十百千”工程项目花落凤台县张集镇。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全年新增社会组织14个,全市累计1612家。
知民情、纾民困,持续提升民生“温度”
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恰是民政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来,全市民政部门围绕创新基本社会服务,真情服务群众。
养老新生活,描绘最美“夕阳红”。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22667张,入住老人8000余人;全年发放老年高龄津贴2827.8万元、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983.24万元。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完成三级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368个,覆盖率达100%。探索发展养老智慧化,寿县信德老年公寓等4家单位拟确定为第二批省级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淮南市万家信德养老服务公司入选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开展特困供养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进一步规范特困供养机构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截至2020年底,市级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室内装饰、室外园林景观绿化等附属工程已基本完工。
强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安排40.5万元资金用于市辖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截至2020年底,116个社区挂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稳步推进市精神病人福利院建设。同时,开展殡葬行业行风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布点规划,完成市级公益性公墓一期建设。规范地名区划管理,全年累计办理新办小区命名18家、门牌编码12个。
回眸2020,一项项民生实事见证民生温度,为民心托底,为逐梦护航。展望2021,市民政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在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朱庆磊 实习生 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