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节!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了自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于是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偏不倚的生命圆融,各美其美的自然法度,生生不息的时间美学,绽放于古老的节气之中。
节气,一如鱼鳞瓦背上缓缓升起的炊烟,针针走秀,编织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时光,其中也有包括属于淮南人民的光阴故事。
初见 探究
——二十四节气,古今辉映,与淮南渊源流长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它让我们遐思无限,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渊源和历程是什么?
百度“二十四节气”,有如此表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其实,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以及对自然的律动和天地人合一境界的深切感受,从古至今都有史册和文章进行过透彻表述。
翻开文献史册可以探寻——
先秦的《尚书·尧典》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周礼》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用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代表四季。
《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天文训》载:“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叙述了二十四节气以及各自对应的音律,先后次序与现行夏历一致。
与此同时,循迹古人留下的“文字密码”,淮南——这座城市也走上历史坐标!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唯一以淮南国、《淮南子》、淮南市三名合一的,就是“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和门客为中华和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是留下了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传世奇书《淮南子》。
多年从事《淮南子》研究的当代较有影响人物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广忠,根据自身数十年研究成果多次在不同场合和论著上提道,“二十四节气是在《淮南子》当中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对天象星宿进行测量,划分节气。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将此成果奉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58年。”
同时,有民间学者也提出,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都城为“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是位于分界线的中点线上。在我国冬季一月份等温线图零度的走向上,江苏洪泽、安徽蚌埠、河南桐柏,一月份平均温度为一摄氏度。淮河、秦岭一线,四季分明。洪泽、蚌埠、桐柏,春季平均59天,夏季平均111天,秋季平均61天,冬季平均133天。这就说明,春季时间短,夏季时间长,秋季和春季相仿,冬季时间长。正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两“分”两“至”的特点。
其实,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坊间,围绕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不论有多少版本,都佐证了——二十四节气,古今辉映,与淮南渊源流长。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对节令的独特感应,是众生对四时的生命懂得,是天地与万物的前世约定。
钩沉 歌行
——二十四节气,绵延传承,与文化相融共生
千年风雨拍旧了阑干,几度春秋睥睨岁月沧桑,又有哪一种浪漫,能与二十四节气比肩?从“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指导农耕生产,到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它的背后,有着一群执着的文化学者的反复钩沉、笔耕不辍,更有着淮南这个城市的追究探索、砥砺歌行。当我们亲近“二十四节气”,同时走进了那些铭刻在节气背后的光阴故事。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在时光里相融共生,在岁月中绵延传承。
●清朗文笔、唯美动漫,赋予岁时节序浓郁的现代色彩
应风而生的节节虫清纯而有梦想,倚水而居的大尾鱼渊博且幽默,背负青天的吉鸟认真又喜气,它们联手成为“水平线组合”。在体验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带来的种种生命惊喜和无穷知识之后,它们完成了从懵懂到成熟、由生到死再到蜕变的生命轮回过程,也最终完成了“见识天下”的梦想……2013年,市作家协会主席金妤创作的童话书籍《风生水起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让孩子们的课外读本又增添了一位“本土成员”。“让孩子们以二十四节气为参照,养成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才能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金妤说。
2017年,依据该套童话书改编的24集动画片《风生水起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更是以一种活泼的动漫形式,把一种司空见惯又深奥难懂的节气文化传输给孩子。2017年8月,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在第四届安徽省动漫大赛上荣获影视动画类“金喜鹊杯铜奖”,电子音像制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参加了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方寸天地、刀刻之间,绘映文化瑰宝诗意的物我情长
艺术与生活有机结合。2015年立春、2016年立夏、2018年立秋、2019年立冬时节,中国邮政相继在淮南成功首发了《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系列特种邮票,二十四节气登上了“国家名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安徽省集邮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邮票分四组发行,每组6枚,由中央美院教授、画家刘金贵,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联袂设计,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在源发地淮南首发,无疑是为传承与保护擂起重锤响鼓。
莲藕,丹桂,梅花,或伴着一轮新月,或携着一只猫咪,就这样以剪纸的形式呈现了出来,细细跟你诉说着二十四节气的故事,诉说着淮南的故事。这些线条简约,颜色丰富,有趣生动的剪画。你看向它时,仿佛能听到它在用寥寥数语,跟你说着这清清浅浅由缱绻隽永的人生……省非遗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周琴带着她创作的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走进《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馆》,灵动的艺术风格,迎来众多参观者。
在展览的前言中,周琴这样写道:经过近三年的精心构思,才创作出二十四幅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全图》。在这里,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文化,它还是一种意象,是剪画里的和谐、散淡,它有淮南山水之美、风物之盛,又有人文之厚。当剪刀在纸上游走,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一人一物里,有淮南的诗意、故园的美好。
●文旅融合、古今辉映,镌刻文化传承价值的和谐恒久
水磨青砖,山岩石板,24个地刻石代表24个节气,地刻石上雕刻着节气详解、时令花卉图案、诗词等,既彰显了文明古国的民俗风貌,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闲暇时,走进八公山风景区“淮南子文化园”,漫步于二十四节气石刻旁,细细品读节气文化,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作为八公山“二十四节气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碑刻雕石的建设秉承尊重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理念,这里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宣传窗口,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今年国庆假期,在二十四节气文化园,二十四节气养生操表演、“耕读二十四节气”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踊跃参与互动,寓教于乐地展现了节气之美、弘扬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融入风景格局。“文化+旅游”,淮南市让“淮南子”文化、二十四节气走出历史,让旅游更加富有文化内涵、更加生动令人向往。
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它被人们奉为圭臬,如今,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作画吟诗而发展出的诗意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而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化、大众化之路,也恰恰表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定力与睿智。
守望 创新
——二十四节气,静水流深,与时代沧笙踏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它来自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生活智慧”,亦是这宏大命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当下,作为与二十四节气渊源最深的城市,我们面临的新命题是:如何让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讲出新时代的精彩故事,让它成为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载体。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守正创新,厚植更丰富的“文化沃土”。2017年,淮南市全面启动“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申报工作,力争将淮南最神奇的一本书(淮南子)、最美的一座山(八公山)、最古老的一座城(寿州古城)有机整合,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在“中国成语典故之城”规划编制报告中,淮南市突出“成语典故+”的融合概念,提出成语典故+节气文化发展、成语典故+旅游业发展、成语典故+城市建设等发展思路,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肯定。2018年5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评审组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淮南市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2018年9月15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正式授牌。
有人说,当今中国,说起形容一座城的最美词眼,“古今辉映”算一个。其最终的指向,不只是城市外在的印记和标签,更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如今,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智慧”,也是淮南的底蕴所在、优势所在、魅力所在,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
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立,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诺。节气中所体现出来的“天地人”合一的共生之观,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文化基因,静水流深,绵延而来——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2017年,淮南市成功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不仅讨论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和传承的学术问题,也交流了各地的保护和传承经验。“人的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文化传承留根脉,没有过去和现在,就没有未来,文化遗产不仅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我们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创’”。这是专家学者们的深层思考。
2019年7月,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推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面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
承载华夏之源、展现文明盛景,代表开拓创新,讲述交流传奇。这是文化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彼此加持,是古代辉煌和今日作为的上下呼应,是时代梦想和砥砺奋进的相互成全,它必将向上传承创新、浸透滋润,向下奔腾涌动、呼啸向前,激荡出“城之自信”的澎湃心潮……(记者 张 静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