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召开第十一届常委会;会议第三天下午(11月30日)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是中国人基于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概括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及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是中华民族运用自己的智慧所探索出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一个重大成果,亦是中国人用来规划和指导农事生产和作息生活的基本准则,并随之积淀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渗透在民间习俗、文学创作、历史典故、饮食养生乃至思想观念等等方面。仅举一例,唐朝诗人杜牧路上遇雨,猛然反醒正值清明,继而诗兴大发,边走边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言绝句将一年中清明多雨的气候、杏花绽放的物候、亲人扫墓的习俗等等描述得恰如其分,同时浓缩着世人约定俗成地选择清明时节哀悼亡故亲人的集体愁绪,兼及买酒浇愁的文化心理。此诗一出妇孺成诵,与其它同样光彩夺目的唐诗宋词共同铸造出一个中国文化高潮;受其触动的更兼清明习俗、饮食、出行、剪纸、绘画、社戏等。毫无疑问,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技术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耕作的实际指导作用日益减弱,但作为中国人独有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心理等仍有诸多方面的示范功用,对世人的思想文化亦有诸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顺利地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以下的启示: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有底气提升文化自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对自然时序的集体认知与记忆,当然也只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一员,其余重要成员可谓比比皆是,如昆曲、京剧、皮影戏、针灸、珠算、剪纸、端午节、妈祖信俗、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藏族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等。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例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相媲美,正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所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我们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生产劳动和精神追求的硕果,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命脉,其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成功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独特优秀品格,是我们今天乃至今后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民族发展大计,甚有必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在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灵魂的同时又保障其发展的命脉,而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契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历史文明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有条件充分展示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历程。客观而言,古时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成果积铸成出多民族大家庭共享的中华传统文化,反之标志着中华文明高度成就的文化遗产亦能充分显示中国各民族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入共同进步的历史进程。当然,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其相关天文、历法、地理、物候等的知识体系亦由所涉民族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及共同进步积淀而成;反之,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中华历史文明的演进历程,同时展现相关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有必要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分享给世界人民。客观而言,世界上各民族所涉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诸多种因素往往不同,继而决定了建之于上的民族文化各有差异,此即文化之民族性;另一方面,地球上各民族所从事生产及社会实践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使得在生产及社会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此即文化之世界性。简言之,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这与世界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并为各民族共享的客观现实相吻合。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园内独特而亮丽的一枝民族文化之花,理应由世界各民族共享、理应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当代国人也就更有理由将其连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同推向世界,与各民族共享以及共同发展。
二十四节气可谓是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优秀成果,作为一种影响甚广的独特民族文化历久弥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民族人民正携手传承、呵护以促其发展,200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出面申请的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其传承之志、其携手之举必将产生实效。作为中国人我们就更应有底气提升文化自信,更应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更应有条件展示中华历史文明,更有必要付诸实际行动与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分享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丁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