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与二十四节气 > 节气与农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节气与农谚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28 9:50: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小学四年级时,曾学过一篇“小明爸爸”教“小明”农事与节气的课文,上面有首歌谣,至今仍能倒背如流:“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多栽树,春分犁不闲;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立夏栽山芋,小满不种田;芒种收新麦,夏至管好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可打枣,秋分人不闲;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菜起完,小雪快积肥;大雪天气冷,冬至换长天;小寒修水利,大寒过新年……”老师说,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二十四节气反映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可靠工具,种田必须懂得节气。

老师还说,这首歌谣,其实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农谚。掌握了这些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忙什么活,农业生产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长大后,逐渐懂得老师所说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相隔约半个月,分在一年四季十二月里。月首的叫“节气”,月中的叫“中气”,统称“节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立春是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第二个节气雨水,意思是霜雪天气过去,雨量逐渐增多;惊蛰指天气回暖,“草色遥看近却无”,伴着春雷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春分也被称为“日夜分”,处在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清明时节天气温暖、晴朗,自然界的生物发芽、泛青,清朗明净的风光代替草木枯黄的环境,“烟花三月下扬州”,农家开始春种;进入谷雨,降雨增加,“雨生百谷”,作物生长发育加快,农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之说;立夏指春季结束,夏季到来,作物生长进入旺季;随后,午季作物籽粒饱满起来,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到了芒种,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颗粒成熟,此时既要忙收割,又要忙夏播作物的播种,故又称“忙种”;夏至是指一年中真正的夏天到来,此时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最短,各种作物生长达到最旺盛的时期;到了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即指此天起,“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沿淮大汛一般都发生在这一时段;立秋一到,夏天结束了,气温逐渐下降,各种大秋作物接近成熟;处暑,“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能将雾气凝结成露水,呈现白露景象,故称“白露”,“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秋分处于立秋与立冬中间,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与春分一样,也被称为“日夜分”,农谚说“白露过去是秋分,忙过秋收忙秋耕”;寒露在公历十月八日前后开始,气温更低,露水更多,夜晚冷凉;霜降时寒风骤起,树叶飘零,白霜挂梢;立冬这天起,到次年立春,通称冬季;小雪从公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思是说天气渐冷,开始下雪;大雪指地面已可积雪;冬至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前后起,开始进入数九寒天,白天渐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小寒和大寒,看着字面也就知道,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了,雨雪天气接连不断,人们常说的“瑞雪兆丰年”,就是指这时。农谚也有“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的说法。“三床被”,意思就是大雪纷飞,一场接着一场,越冬作物病虫害减少,丰收有了保证,来年肯定是个好年景。

类似于小学课文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江淮民间流传着很多。这些谚语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一听就懂,过目能诵。我在政府部门工作时,有位从事农技科研工作的同事专门搜集了很多此类农谚,重新归纳整理后,印成小册子分发给乡村干部,用作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立春雨水二月间,小麦早春要巧管。促分蘖来多成穗,穗足粒多创高产。三月惊蛰春分连,作物病虫解冬眠。拔节肥水不能少,纹枯病防莫迟延。四月清明谷雨天,小麦管理任务艰。挑旗抽穗开花期,病虫防治紧相连。立夏小满五月间,小麦灌浆粒重添。防治病虫干热风,养根护叶早衰免。芒种季节麦收忙,栽秧更是忙翻天。夏收夏种和夏管,夏至都要记心间。小暑大暑烈日炎,温度最高三伏天。七月梅雨防好汛,抗灾减灾多挣钱。玉米授粉在立秋,以水调肥丰收年。处暑以后花吐絮,控旺治虫摘心棉。白露季节玉米熟,适时收获种萝卜。昼夜均等是秋分,油菜育苗要打紧。寒露前后种小麦,深耕精播出苗匀。霜降出现逐渐寒,油菜补栽莫迟疑。立冬重点在麦地,清沟沥水促苗齐。小雪继续抓田管,大雪瑞雪兆丰年。温棚蔬菜是重点,防冻保暖草苫添。冬至农闲人不闲,棚外冰雪棚内干。结构调整效益新,繁荣市场有贡献。小寒大寒数九天,气候寒冷到极点。盘点一年收成好,数着钞票乐开颜!”

从以农谚来指导农业生产,似乎也可对二十四节气的产生进行探讨。我国古代农业受气候影响很大,表现出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先民们很早就有了“农时”意识,认为从事农业生产首先要知天顺时,做到“以事适时”(《昌氏春秋·恃君览第八》),否则将“举事而不时,力虽尽而功不成”(《管子·禁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逐渐建立起以指时技术为核心的农时系统。最初是以物候指时,即根据草木的荣枯、鸟兽的出没、冰霜的消凝等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的反应来捕捉气候变化的信息。温克刚主编的《中国气象史》指出,我国的物候指时最早出现在一万多年前的渔猎社会盛期,传说中的“太昊伏義氏以龙纪”,是以蛇的入蛰和出蛰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因此启蛰也就成为我国的第一个节气;少昊时代也是利用物候来订立节气,全年节气由候鸟活动来确定。把物候作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依据,是人类掌握农时的初始手段。物候指时虽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变化,但往往年无定时,同一物候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出现得早晚不一,不够稳定。于是人们继而求助于天象观察,又发明了星象指时,即依据天象推算历法。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形成回归年与朔望月相结合的阴阳合历指时。为了更加具体地指导农业生产,先民又尝试把一个太阳年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时段。这种探索的结果,最终导致二十四节气的产生。(赵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