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与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的伟大哲学意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二十四节气的伟大哲学意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28 9:48: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十四节气,是《淮南子》这部政治哲学中的瑰丽篇章。二十四节气的伟大哲学意义,就在于它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科技文明的灿烂悠久,另一方面又向世人昭示出中国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它从深刻的社会实践中来,又回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是中国古代先民先贤和先哲们,通过深刻的社会实践而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总结的伟大尝试。是一个经过深刻社会实践的淬炼,形成的理论升华,然后又回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的科技哲学不断探索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古代“经世致用”哲学对世界哲学史的重大贡献!

泱泱中华自古是农耕民族。原始社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漫长岁月,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依附于自然,面对自然万象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只有敬天畏地拜鬼神。仰望宇宙星空,盼望风调雨顺;祈望自然赐福,渴望五谷丰登。但我国古代先民先贤和先哲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一方面敬畏自然,崇尚自然,但另一方面决不盲目地屈服于自然。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展现出对生存意义的强烈信念和对生命价值的誓死捍卫,使得我国古代一辈又一辈的先民先贤和先哲们在劳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聪明才智去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以科技成果去掌握自然,利用自然。这就是我国古代先民先贤和先哲们以“制天命而用之”的英雄气概,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探索之路。辩证而又唯物,漫长而又艰辛。

《淮南子》集历代哲学家思想之精华,以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和谐”。特别强调人类固然是大自然的骄子,但人类必须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在自然的规律之下,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不能违逆自然规律,但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积极作用。

翻开浩瀚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周代时,天文学界的先哲们就已经从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尚书·虞书·尧典》中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中,指春分。日永,指夏至。宵中,指秋分。日短,指冬至。说的就是春夏秋冬的划分。社会实践的脚步走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这是古代科技进步之声,也是哲学理论发展之音。到了秦代,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焚书坑儒,科技不彰。大汉立国,结束战乱;“文景之治”,天下安定;经贸兴旺,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当此时,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春风化雨逢盛世,硕果飘香享太平。最终在21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完整问世,并流传至今。

淮南大地,区域优越;承东启西,南北对流;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东西文明在此碰撞,南北文化在此交汇,是诞生二十四节气的肥沃土壤。二十四节气的问世,是我国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理论的历史体验。

《淮南子》站在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巅,集古代科技思想之大成,它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巨献,就在于它把科技成就与其哲学思想完美结合,第一次从朴素辩证法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科学、完整地研究出二十四节气,集中概括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季节交替、时令顺序、农业气象和物候变化,并把它纳入自己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自然整体论之中,实现了承先启后,理论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二十四节气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先贤和先哲们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于人类的伟大智慧和科技创举。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成就了《淮南子》政治哲学的“经世致用”,又登临了中国古代科技农学发展史的新高峰,成为世界文明历史星空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科技之星,光耀古今。

《淮南子·天文训》中,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光辉一页,从西汉以降,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推崇和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华农耕民族,赖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人勤春早,物阜年丰。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哲学典范,2016年11月30日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让世人钦慕和仰望。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固然日新月异,但并没有湮灭二十四节气对农时、农事的科学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的光辉历程,非常鲜明地诠释着“实践出真知”的伟大哲学意义。(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