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四季) > 淮词,一曲余音缭绕的民间绝唱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词,一曲余音缭绕的民间绝唱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28 8:21: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这是古老《诗经》中传出来的淮水之音。万古流淌的淮河在几千年的光阴中容颜不老,它邂逅了一个“东接淮颍,西联关陕,商贩辐辏,利有渔盐”的“淮南第一古镇——正阳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水运,繁荣的商贸,这里创造了众多具有淮河地域特色的民间绝活和民间文艺。其中,一曲清清亮亮的淮词小调,在淮畔经久传唱,余音缭绕。

淮词,又称淮调,一种古老而别致的民间曲艺,流行淮河沿岸各县,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淮词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志强老人告诉我,相传三国时期,有一秀才进京赶考,遇狂风暴雨,道阻正阳。次日傍晚,雨过天晴,他便乘船到淮河游玩,晚霞西映,波光鳞鳞,帆樯林立,渔舟唱晚。岸柳轻拂,巷口码头,夕阳生辉。他触景生情,填词一首。吟诵时被一卖唱艺人听见,又以此词配调,演唱起来。一曲唱罢,四座惊赞。秀才听后,将此曲命名为“淮词“。后来,被沿淮民间艺人传唱开来。

传说不足为凭。当年淮词随淮河水路流行确是事实,在演唱中吸收了船工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号子之类,丰富了唱曲。在水路运输年代,船到那里淮词就到那里;尤其是大船,皆为巨商所有或租赁,商人邀艺人演唱于船上,以为长途消遣。正阳关过去是淮河中游的重要关隘,是著名的水上商贸集散地,每当码头停靠时,商人出入于茶社、酒肆、旅社,是淮词流行集中地。事实上,会唱淮词的不仅是艺人,市民、渔民、农民都爱好而且能随时歌唱,所谓妇孺皆知,人人会唱。

杨志强出生于1941年9月,自幼爱好文艺。上小学时喜欢唱歌跳舞,13岁随父亲在叶集参加旱船表演(打莲香)。参加业余剧团的文艺活动。1957年开始学拉二胡,入艺术培训班学习。后到正阳文工团,参加乐队。京胡、板胡、三弦、唢呐等乐器样样精通。同时掌握了庐剧、黄梅戏、推剧等常用唱腔及民间小调的演唱技巧。1972年结识了正阳关民间老艺人陶凤龙,向他学习了面临失传的“淮词”。从1974年开始走访民间艺人和爱好者,进行整理流传于正阳民间的“淮词”,曲目有《下盘棋》、《姑娘害相思》、《倒贴》、《站在门口把手招》、《妓女自叹》等。

走进正阳关镇广嗣宫巷没多远,就听到了隐隐约约的二胡的音响。没想到杨先生住在如此简陋房屋里,但他居陋室而心宽,不为所动,主动提也要为我们现场演示一番“淮词”的唱功、伴奏。正说着,门外传来说笑声,原来,听说我们要来,杨先生事前联系了“淮词”演出班里的“台柱子”。领头的是唱功精妙的卫生院退休护士肖永淑,另一位是扮相俊秀的淮河船民郭道英。

“淮词”多为座场演唱,一般四人参加,一人主唱,一人帮腔(或两人对唱),两人伴奏。主唱者,左手拿一个瓷碟,一根竹筷,大拇指和二拇指分别捏着碟子的内外中心点,中指和二拇指挟着竹筷敲打碟子外边,右手拿一支竹筷敲打碟口发出“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帮腔者,右手的拇指托着一个铜制酒盅(后改瓷质酒盅),中指插进另一酒盅里,二拇指和食指分别挟着这一酒盅,用这一酒盅的下端敲打拇指托起的酒盅。敲打时有节奏的摇放大拇指托起的酒盅,使两个酒盅相碰发出颤音。

我们离得那么近,她们一边敲击盅碟一边演唱着,手上的功夫和嘴上的功夫,近在眼前又看不真切,真的令人叹服。淮词的音乐里藏有多少秘密?我们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柔婉清丽,细腻深沉的旋律一个个环环相扣,如淮河之水一般又慢慢流走了,给人以韵味无穷的留恋。

2010年7月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词》“非遗”项目成功入选,杨先生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正阳中学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聘请杨先生教授淮词。杨先生的得意之作是他自己创作的新时代淮词联唱《美丽正阳关》:

我们来自正阳关

唱唱家乡的古今篇

七十二水通正阳

历史接近两千年……

十九大精神传,脱贫齐攻坚

实现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

定能创造一个经济繁荣的美丽正阳关

一曲听罢,感慨万千。淮词最大的魅力,不在于诞生几百年前,而是“与时俱进”。去掉陈词滥调,增强了时代感。“淮词可以随时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写进去,唱出来”。(高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