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四季) > 循理书院与寿州历史文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循理书院与寿州历史文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27 9:00: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初夏的下午,我和两位朋友来到寿县古城。车子从北大街拐弯,进入大寺巷,来到原老寿县一中校址,眼尖的朋友说,寿州循理书院到了。明清时期,寿州先后办了多所书院,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就是我们走进的循理书院。

据光绪《寿州志》所载,循理书院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其址在州治北,春申坊大寺巷内(今寿县一中校址)。书院规模为书楼5间,左右厢房各3间,东旁静室6间,讲堂5间,大门3间,计构精舍25间。书院取名“循理”意为“欲使游其中者,日持循于天理之内,而渐臻自然也”。书院创办人黄奇士,字守拙,湖广黄陂人,由孝廉署寿学正事,后升任礼部司务。黄公来寿,极为注重文教,下车之日即召进诸弟子询查,宣讲建书院的重要性。为筹措办学经费,黄公带头捐资,为“施金独多者”。乡人都为他这慷慨行为所感动,纷纷筹款,“爰各出资,购高姓市房一所,重修而广大之”。黄公又亲自为书院定名题匾,并勒铭于石。其铭曰:“修德讲学,圣训昭然。立之书院,果育英贤。若有不类,改为遽传。经利毁正,学脉遂湮。天之所厌,神佛庇焉。请视斯铭,以永万年。”天启四年(1624年),寿颍兵备道魏士前,捐奉置田620亩,以为书院膏火之资,崇祯末年,书院毁于兵革。

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周之晋恢复循理书院,并追复田220亩。光绪九年(1888年),置田578亩1分,田庄13处,草、瓦房368间,瓦埠、城关园畦2395个,果树园417棵。也就是说,至光绪间,循理书院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田地、草庄遍及全州各地,成了当时全省少有的大书院之一。

书院初建时,“非朝廷之额设,无动支之缗钱”,要解决书院经费问题,“非置田莫为功业”。因此,书院经费来源,明代主要靠捐资置田,收取田租,到了清朝,由于统治者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因其俗以柔其人”的笼络政策在,历代皇帝皆十分注重设学校,祀孔孟、尊理学、编类书。对各地书院之设,“世祖颁给帑金,风励天下。”“高宗明诏奖劝”。于是各地官员均把建书院看成是“义举”,是“垂诸史册,炳若日星,千百岁后,其芳声伟绩,犹挂人齿”的崇高事业。对建书院,十分积极,亲自倡劝,带头捐俸。从乾隆二年知县周之晋恢复循理书院,并追复田220亩开始,以后历任知州、知县仍为书院陆续增建,重修房舍,增置田亩,使书院房舍、田产日多。至乾隆三十年,除置田收租生息。继之以本息生利,以此环复。再“加以每年田租所入,足敷师生修缮之费”。嗣后,一直沿袭。书院田产,自魏公捐廉置田始,后虽历经改朝换代,时有兴衰,但学田一直没丢一亩。前任所置学田,若因停废散失,后任必追复之,且每任又必再加,以此递增。可见古人不仅创业精神十分难能,其守业精神更为可贵。

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学部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寿州公学。从明天启二年到清末,循理书院虽几经兴废,但前后存续时间达300年之久,让楚汉文化在古城大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这是寿县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当我们离开循理书院时,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份敬仰和痛楚,一直记忆到今天。(李永树)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