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舜耕时评 > “公筷公勺”彰显文明新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公筷公勺”彰显文明新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7/17 7:58:1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公筷公勺”“分餐制”,看似饮食、生活方面的小事,实则关系卫生健康,体现社会文明程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防疫、避免病毒交叉感染需要重视细节,而日常用餐环节不容忽视。11位疾控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与否对用餐后细菌数量的影响,发现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主动使用公筷公勺、践行分餐制,养成文明就餐良好习惯,能够有效避免“病从口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现实中,人们习惯于围坐一桌,你一筷、我一勺。其实,用公筷夹菜、公勺盛汤,有条件时分餐而食,不仅不会影响团聚氛围,还更有利于健康。“一双公筷,健康常在”。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场亟待深化的“餐桌革命”。以小小的公筷公勺为抓手,改变用餐习惯、树立文明新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难以一蹴而就。事实上,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早已有之,但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有专家研究了非典前后居民的健康行为,结果发现,非典期间外出就餐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分别为12.1%和24.8%,到2006年3月则分别降至11.2%和22.7%。可见,习惯的培养更非易事。如何改变“疫情来了重视卫生,疫情过后自我放松”,也是一道值得思考的公共课题。

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关键在于落细落实,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有媒体随机采访了100组路人,“太麻烦”“不习惯”是影响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主要因素。这也提醒人们,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自我的卫生意识、健康理念,从文明就餐的点点滴滴做起,就能“习惯成自然”。正如有专家所说,难就难在没成习惯,小众变大众,就不觉得难了。倡导公筷公勺与分餐制是一次全民健康实践,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制作带有“公”字标识的公筷公勺,提供的公筷比普通筷子长3厘米,严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工作,创建“放心餐厅”作为示范……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积极鼓励使用公勺公筷、推行分餐制,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标准与行业指南陆续出台,有力推动文明用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自觉践行,相信舌尖上的“新食尚”,也能促进文明健康的“新风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饭前便后要洗手,居家生活勤通风,打喷嚏时捂口鼻,公共场合戴口罩,用餐使用公筷公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些讲卫生、讲科学、讲文明的好习惯,也应必不可少。

公筷公勺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公共卫生意识与社会文明风貌。疫情防控是对病毒的战斗,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检验、健康习惯的重塑、文明素养的培育。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培养良好生活方式,涵养社会公共文明,我们就能为爱国卫生运动凝聚强大力量,让文明习惯覆盖每一个生活细节。(李洪兴)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