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河湖安澜 水韵华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河湖安澜 水韵华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6/19 9:45: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持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雾气蒙蒙中,蜿蜒东流的淮河显得格外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6月18日早上,家住田家庵区姚家湾的陈传林大爷正在石姚湾退建大堤上晨练,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俺在淮河岸边生活了几十年了,退建大堤修好后,我每天早晚都要到这里来转一转,锻炼一下身体,看看淮河美景。以前汛期看到淮河涨水,俺心里七上八下的,害怕水患成灾。现在俺不害怕了,咱退建后的淮河大堤固若金汤、美景如画,水再大,咱老百姓心里也不慌了。”

在田家庵城市圈堤截洪沟涵闸,市堤防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机器设备、打扫卫生。

市堤防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李富生告诉记者:“汛前,我们管理处已经对城市圈堤、石姚湾退建大堤上的10座涵闸进行了设备检修维护。进入主汛期后,我们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不间断地对大堤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以确保万无一失,确保安全度汛。”

“连续几天的大雨,造成寿县正阳关、迎河等乡镇8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水严重。为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各泵站实行统一调度,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水情雨情,全力以赴抢排内涝。”在位于正阳关镇的正南洼地电力排涝站,排涝站站长蒋涛向记者介绍:“按照防汛排涝预案,我们现在24小时不间断开机排涝。据统计,截至6月16日上午10时,寿县已开启4处国营泵站,开机125台时,累计抢排渍水300万立方米。”

“寿县地势低洼,以前水大一点就容易积涝成灾。”寿县三帮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支林告诉记者:“现在水利设施建设得都很完善,这几天虽然大雨不断,但排涝站已经及时开机排涝了,俺心里踏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淮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既给淮南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便利,也给淮南的防汛抗灾带来了巨大压力。历史上,淮南是远近闻名的老灾窝、穷地方,水旱灾害频繁。近几十年来,我市共发生较大洪水17次,发生旱灾13次,治水一直成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补短板,强监管,有力保障了淮河安澜,淮南平安。

“淮河是一条十分特殊的河流,也是一条非常难治的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流域性大洪水都发生在淮河。淮河流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上游源短流急,中下游河道极其平缓,泄洪不畅,‘关门淹’现象十分严重。”采访中,市水利局负责同志介绍,2003年大水后,我市持续开展了以防洪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实施完成了孙庙保庄圩、史院保庄圩、城市圈堤黑李下段堤防加固、城市防洪三期、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河黑龙潭段河道切滩疏浚、泥河河道疏浚及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进一步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聚焦淮河生态经济带,我市谋划了淮河岸线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淮干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概算总投资约200亿元。投入4.91亿元建成高塘湖排涝站及西淝河泵站等西淝河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其中西淝河泵站目前是我省沿淮地区最大排涝站。这些泵站的建成使用,增强了我市东西城区防洪保安能力,高塘湖、西淝河流域“关门淹”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我市投资2.29亿元开工建设谢家集区唐山镇保庄圩工程,投资1.54亿元实施商合杭铁路淮河特大桥对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在建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于2020年4月20日经水利部批复,批复工程总投资60.6亿元,是目前我省进一步治淮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工程。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防洪减灾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利支撑。(记者 苏强 )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