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讲述淮南成语典故征文(第三季) > “一沐三捉发”的治国精神与现代价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一沐三捉发”的治国精神与现代价值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6/15 10:38: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礼贤下士,勤政为国,这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形成的中国古代“尚贤”政治传统,也是中华古典政治理念中极具历史价值及意义的思想菁华。《淮南子》作为系统总结与阐发西汉统治阶层治国经验的“帝王之书”,对源于三代政治的“尚贤”理念及传统既有深刻的历史继承,也有鉴于秦汉王朝更替剧变条件下的新的理论反思和表达。这在《淮南子·氾论》所记载的“一沐三捉发”的成语典故中就有着突出反映。

《淮南子·氾论》有言:“禹之时以五音听政,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淮南王刘安等人在《氾论》中对大禹之时的政治发展进行了理想化的理论呈现,认为大禹不仅善于治水,而且更善于治国,究其根由,就在于他能够尚贤为本,勤于礼贤,虚怀若谷,广纳谏言,能够秉持“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的政治态度及精神“以待四方之士”“以劳天下之民”。因此,天下的贤能之士与广大民众都衷心爱戴拥护大禹,愿意“达善效忠”,共同促成大禹之时政治的良好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

也因此,“一沐三捉发”这个成语通过对政治家生活细节的特殊表现,用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来充分表现其国事为重,求贤若渴,谦恭下士,极为勤于延揽人才的政治作为和精神。

《淮南子》对大禹“一沐三捉发”这一典故的使用,源于其对《吕氏春秋》的历史继承,后者在《谨听》一文里便曾论及“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二书对“一沐三捉发”所体现的古代“尚贤”政治传统的由衷推崇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在汉人著述中,“一沐三捉发”不仅被用来描述大禹之时的善政良治,而且也被用来表现西周礼乐政治的人文蕴涵及精神。在与《淮南子》一书产生时代相近的《韩诗外传》《史记》中,“一沐三捉发”还被用来表彰周公姬旦重贤用士、勤政为国的政治胸怀及精神。

从《吕氏春秋》到《韩诗外传》《淮南子》《史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一沐三捉发”(也可作“一沐三握发”)的理论阐发,无不突显出“人才为治国之本”“用人为理政之要”的核心理念。国家兴亡,人才为重,这是三代以来中国古典政治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也不断得到后世王朝兴衰的实践验证。大禹、周公因“一沐三捉发”的尚贤精神而成为政治伟人,与此相反,在《淮南子》看来,秦王朝的统治者却因将“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成为政治暴君。一成一败、一兴一亡之间,高下优劣立见。

正如《淮南子》所力倡“无故无新,惟贤是亲”,“一沐三捉发”这一成语典故深刻凝结着中国古典政治最具人文精神的“尚贤”理念,表达出几千年来中华先贤对于“公天下”的理想政治发展的热切憧憬与追求。因为“尚贤”即是国事为重、民本为先,意味着政治事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内涵及特征。如大禹、周公一般的贤明君王,都须自觉卑身礼贤,不以权位骄人,而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竭心谋求长治久安之道,那么后世治国者又如何不应师法先圣,同样以“一沐三捉发”的精神治国理政呢?

西晋顾荣曾云:“文王日晏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哉?诚以一日万机,不可不理;一言蹉跌,患必及之故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而言,“一沐三捉发”的背后隐含的是治国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政治理性。只有勤于“求贤”,善于“听政”的治国者,才能始终保持冷静处事、审慎决策的政治理性,有效避免与应对国家政治发展中难以预料的风险危机。

善用人者,善成己业;善守业者,必重用人。《淮南子》“一沐三捉发”的成语典故,以中国古代政治先贤的理性作为警示现代治国者:“尚贤”不只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根本态度与理念,更是一种政治家自我深刻省思和定位的实践行为。只有“用贤求治、与贤共治”,治国者才能真正成就彰显自身历史价值的政治事业,也才能真正在国家政治发展史上留下最能令后人深思感怀的深刻足印!(高旭)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