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四季) > 煌兮 寿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煌兮 寿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25 10:05: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寿县古城,是我国目前仅有保存完整城墙的七座古城之一。古城原名寿春,又名寿阳、寿州,曾是楚国最后的国都和西汉淮南国的都邑;长期以来,为各个时代郡府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方域交通枢纽,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周时期,淮南属淮夷文化区;寿地斗鸡台文化是淮夷文化的代表。1933年,寿县双桥斗鸡台挖掘出土一批远古陶器,其制作工艺可与中原文化媲美。春秋战国时,楚国扩张到淮河流域,楚文化随之跟进,融纳淮夷文化。楚国徙都寿春,寿春成为楚文化中心。二十世纪,寿县出土发现大量楚文物。诸如楚青铜鼎、大府铜牛、鄂爰和楚鄂君啟金节等,铸造精湛,工艺娴熟,闪耀着当时楚先进文化的光辉。汉统一中国后,楚文化同中原文化融合,使得大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郭沫若生前在许多文著中提到寿县文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曾出版数期《寿县文物》专辑;故宫博物院还专辟有“寿县文物”陈列室。“楚风汉韵”成为当今淮南文化的精粹表述。

古城内有多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淮上古刹报恩寺,院内有筑于北宋天圣四年的九级砖塔(残存三级“文革”时拆除);有建于元代的孔庙和奎光阁;有明天啟年建的大清真寺。这些古建筑大都带有宫廷式色彩,在中轴线上布以几进重院。报恩寺由山门到二佛殿至大雄宝殿达毗卢阁,形成三进重院,孔庙为三进重院,大清寺也是三进重院,寺庙殿阁宇舍均是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十分壮观。这些建筑形式有其久远历史。当地出土的汉代大型空心墓砖上就有雕栏画柱的崇楼殿阁图像。

寿州科技曾有辉煌的成就。早在2300多年前,诞生在寿春的《淮南子》,测定出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成为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遵循的法则;最早提出“日中有骏乌”,发现太阳黑子,这比欧洲九世纪才发现太阳黑子早1000多年;最早发明天平式湿度观测仪,而欧洲到十九世纪才有天平式测湿温度计。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州府为抗击蒙古兵,创造出“突火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火药枪,是现代管状枪炮的始祖。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寿州知州(州长)刘焕建“水关”(涵闸),当地科技能人设计建造出奇特“水关”,无需人工操作,启闭自如,既能让城内的水泄出城外,又能控制城外大水倒灌入城。“水关”功能到今不衰。1954年那场特大洪水,人们坐在城墙上可以濯足,而城内安然无恙。正当雨季常降大雨,城内积水照常顺畅泄出城外。何也?这是个常人难解之谜。

寿春历来学风兴盛,崇文尚学。上溯淮南王刘安广招天下文人贤士,云集都城,研学究道,评古论今,观天察地,著书立说,一时间寿春成为当时全国文化学术思想最活耀的热土。这股学风吹遍城乡,吹遍神州,化为浸润后世的春雨。垂至明清,寿州私塾家学无数,涌现出多所有名望的书院,诸如循理书院、安丰书院、淮淝书院和涌泉书院。《寿州志》记载:循理书院开办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院址在城中春申坊大寺巷内(今寿县一中原校址处),从开办到清末,有近300年之久。这些书院对寿县教育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清光绪27年(1901年),清廷下令改书院为学堂。寿县学堂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据清末《安徽新教育》记载:1903年,全省有学堂13所,其中寿县占有6所,到1909年,发展到23所,是其他州县学堂平均数的两倍,居全省领先地位。

古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位于淮河中游,介于亚热带湿润区和温暖带半湿润区分界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依山傍水,风和日丽。若夫登城楼,逛城墙,瞭南天,沃野坦荡,沟塘河渠镶嵌,村落楼舍呈祥;眺东津、大桥飞架,车辆穿流奔驰,舟楫南来北往;望北山,群峰叠翠,青山共蓝天一色;瞰西湖,沧桑巨变,稻菽涌浪,烟波茫茫。回首城内景观,殿宇参差,亭阁相望;碧瓦滴翠,飞阁流丹。城里城外,风光无限。明人傅君锡诗云:“几回凭眺难收拾,仿佛王维画里诗”。

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造就众多优秀人才和名人志士。西汉高士梅福、北宋吕氏三相,晚清帝师孙家鼐、辛亥元老柏文蔚、抗日名将方振武、革命英烈曹氏三杰、文化名人张树侯以及书法大家司徒越等,一一都是寿州人的光环。悠久的文化陶冶了广大民众的情操。古城人几乎每家都挂有不俗的书画条幅,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寿春人过大年第一要务是贴春联。他们珍爱春联,讲究书法,视春联是一家的门面,谁家春联写得好,谁家就显得有文化素养。若在春节期间漫步大街小巷,观赏千家万户的门联,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笔底生辉,翰墨飘香,顿时感觉到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实在内涵。真可谓,钟灵毓秀摇篮地,人杰地灵明珠城。

看今朝,古城春意盎然,生气蓬勃,商贾云集,游人沓来;古城人继往开来,传承创新,驾“两高”,乘长淮,意气风发,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壮哉,古城!煌兮,寿春!(胡占昆)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