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众志成诚 抗击疫情 > 国家有难,我们也要出份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国家有难,我们也要出份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2/13 9:22: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连日来,多位市民为支持淮南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捐款捐物,这其中,既有抗战老革命、社区退休老党员、年轻人,也有拾荒老人、老教师、残疾人、低保户和几岁孩童,他们真的让现场工作人员感动。

拾荒老人捐出1万元

“有国才有我,我才能吃饱穿暖,现在国家有难,我也要为国家出份力!2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志愿者在市红十字会所在办公楼下大厅里照常办理着市民的捐款。这时,走进来一位穿着有些邋遢的老大爷要求捐款1万元,发票不要开、证书不愿要,不愿留姓名。深受感动的志愿者一再询问才知道,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爷今年67岁,常年在田区政府附近的小区里拾荒、捡废旧物品卖。1万元对普通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字,对这位以拾荒为生的老人来说,可能要捡无数个瓶子或者收集无数个纸盒子。听完老人简短介绍,志愿者们不禁肃然起敬。

97岁抗战老兵辗转捐款了心愿

“好,我转告我爷爷,今晚他就能睡好觉了!”今年97岁的抗战老兵方泽民最近一直吃不下、睡不着,原因就是他想捐款却不知怎么捐,与他同住的儿子年龄也大了,家又在谢家集,家里几个老人也不会用微信、支付宝,急得他是天天在家唉声叹气。家人非常担心他,辗转找到了去年采访过老人的淮南日报社记者柏松,在柏松的帮助下将1000元捐款通过二维码支付的方式捐了。2月10日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专门与老人的家人联系,告知老人捐款已收到,让他放心,老人当即释然。

88岁困难老教师捐款1000元

“国家有难,我来出点力!”2月5日上午10时左右,市红十字会设的捐款处迎来了一位颤颤巍巍的老者——88岁老教师刘庆山。巧的是,他正是当日在此值日的志愿者张志敏的小学班主任。看到老师来捐款,张志敏触动很大。他说,刘庆山是一名优秀教师,家境贫寒,儿子前几年换肝,花了不少钱,平时老人家省吃俭用,还靠张志敏等学生周济,没想到处于逆境中的老师,会来捐1000块钱,这对于他家实在是不易。

52年党龄老党员来捐款

2月10日,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85岁老党员汤传报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市红十字会向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定向捐助1000元。老人家住高新区三和镇香樟苑社区,由于不知在哪捐款,找到了社区,为了老人安全着想,于是,便有了社区工作人员陪着老人一起前来捐款的一幕。

他们都是热心人

2月11日上午,市民尹良芹来红十字会咨询遗体捐献相关流程,看到捐款处当场为自己和儿子各捐款200元,她说不知道这边可以捐款,要不就多带点现金了。

同日上午,还有一父女俩前来捐款,女儿是一位残疾人,两人捐款1000元。

2月11日傍晚,一个小伙子急匆匆赶来,送来了6盒十分宝贵的东西,100只KN95口罩和200只医用口罩,这些不由得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眼前一亮。这是目前一线防护人员最急需最紧缺的防护物资,大家除了感动、感激,就是一个劲地追问这么紧缺宝贵的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怎么舍得捐掉的。小伙子淡定地说,是疫情初期,自己托外地朋友代购的,一直没舍得用。后来听说一般人用不着这样的口罩,而一线医护人员十分急需,下班后就赶着送来了,希望尽点力。(记者 李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