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保护传承弘扬淮河文化,正塑造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传承转化,激活淮河文化生命力
12月7日,淮南中国成语典故大会举行,来自全市大中专院校及中学、小学3个组别的18支队伍展开了激烈比拼,进一步营造了学习传播成语典故的浓厚氛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淮南城市历史文化的美誉度。
水生万物,水孕文明。千里淮河流经淮南105公里,千百年来,悠悠淮河水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淮南已孕育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注重加强淮河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做到了展示文化有平台、传承文脉有品牌、文创精品有突破、发展产业有政策、文旅融合有抓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这片土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文物说话、文化说话,激活其生命力,正塑造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搭建平台,展示淮河文化。目前,全市共拥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2个、教育馆1个、纪念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832个,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在逐渐形成,特别是寿县博物馆现有珍贵藏品一万多件(套),正在加快建设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竣工,将于明年布展,成为展示淮河文化的重要平台。
传承文脉,塑造城市名片。我市注重加强寿州窑遗址、寿县古城墙、安丰塘、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等国保单位的保护利用,推进凤台花鼓灯、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深化淮南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淮南作为中国成语典故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出自《淮南子》和寿州古城、八公山的成语典故多达千余条,2018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同时成立了淮南成语典故研究院,整合高校、专家的研究力量,加强成语典故文化的研究推广,把文化殊荣转化为发展优势。
守正创新,打造文创精品。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相继出版了《淮河传》等85部研究淮河文化的书籍,大型原创动画系列片《淮南子传奇》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动画片奖”等6项国家级大奖,《风生水起之24节气的故事》获“全国社科普及优秀读物”称号,社会文化展示活动“大地欢歌”荣获全国群星奖,纪录片《血溅三里沟》获中国广播影视“电视类”大奖,《豆宝云游记》作为安徽唯一一部动漫片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展播,成功发行《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淮南与成语典故》纪念邮册,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赴埃及参加亚非国际电影旅游艺术节交流演出。
深耕细作,培育文化产业。我市坚持把淮河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制并实施了《淮南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立市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连续举办四届淮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61个,完成投资50.6亿元。
文旅融合,涵养发展动能。我市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走好文旅融合发展路,出台了《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意见》,编制了淮南市旅游总体规划,组建了八公山风景区管委会,积极创建八公山、焦岗湖、寿州古城三个5A级景区,谋划建设寿州古城沿瓦埠湖、江淮运河至新桥国际机场的“百里画廊”水上旅游线和东淝河、淮河水上旅游线,努力让淮南大地的山水人文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聚焦传承和发展淮河文化,我市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淮河文化研究,发展淮河文化经济,优化淮河文化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实现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打造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转化地,真正使淮河成为生态之河、文化之河、财富之河、幸福之河。(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