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政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遵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推进思路,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覆盖城乡”,服务网络抓到边。我市推行“前店后厂”服务模式,坚持“3+X”职能定位,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沿街一层、标识醒目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投入近200万元,完成全市数据交换平台和“12348安徽法网”接入,925家法律服务机构进驻法网开设店铺、发布法律服务产品。此外,建立998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开通“村里”普法APP等,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聚焦“便捷高效”,服务规范抓到点。编印《淮南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职责制度及司法行政服务中心业务指南》,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达到“六有”标准。全市9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12个公证、法律援助窗口都安装了触摸查询一体仪等,业务及案件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登记、更新;并设置满意度评价器和意见簿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同时,开展法律服务行业大整顿,行政处罚或行业处分律师10人。
聚焦“均等普惠”,服务供给抓到位。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事关淮南发展的战略平台机遇,制定服务法治营商环境优化年等方案,组建中小企业维权法律服务团等开展专业化、保姆式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办理人民调解23138件,成功率达99.3%;提前2个月完成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年度任务4252件,并已超额271件;公证机构办理“最多跑一次”公证业务10598件;“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年均提供法律服务192小时;开展法律服务行业扶贫专项行动,3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与扶贫“双包”村签订服务协议。(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