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做“庄稼保姆”,守护希望的田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做“庄稼保姆”,守护希望的田野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9/27 9:27:0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秋天,对于农民而言是收获的季节、喜悦的季节。忙碌了一年的农民,最大的期盼就是秋天有个好收成。丰收在望,倘若遇到天灾人祸、病虫侵害,则会颗粒无收,欲哭无泪。当然,天灾虽难防,但病害却可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天气、环境或者有害生物侵扰,出现病害也算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只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恢复生长,丰收不是空话。

前段时间,家住潘集区贺疃镇的徐先生就遇到了种植水稻的闹心事。他向市长热线反映,其种植的数亩稻田不知何因稻叶突然变成黄褐色,有的是尖端变成黄褐色,有的是全叶变成黄褐色,有的已经开始变枯,疑似患上了“红叶病”。目前,稻田病情已持续半个多月仍不见好转,还愈发严重,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帮助,以便对症下药。

接到徐先生的求助电话后,市长热线立即将此情况反馈至市农委。在市农委的组织下,市、区两级农技中心、植保站抽调多名农业技师组成调查指导小组,赶赴徐先生的水稻田“把脉问诊”。专家们仔细查看了稻田发病情况,详细询问了种植灌溉等细节,最终确定徐先生的稻田患上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原因是受近期台风及暴风雨天气影响,诱发稻种自带的稻菌传染。专家们建议徐先生使用50%灭菌成、20%噻霉酮、20%噻 锌等高效药剂,加大药量,用足水量,均匀喷雾,遇雨水后及时补治,提高防效。之后,徐先生按专家建议定量喷洒药物,稻田渐渐恢复生长。在市长热线回访电话里,徐先生难掩心中感激之情,连声道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们辛苦耕作只期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当然也是“高风险的产业”。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会造成作物“减产”,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又会造成收入“降低”。抵御风险、稳产增收,需要政府“输血”和群众“自救”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提供精准监测预警服务,对恶劣天气、爆发性病虫害、传染性疫情提前预报提醒,提出防范对策;要提供常态化技术培训服务,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防治技术;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价格支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农业,方便农民生产经营。另一方面,群众也要提高自我防控意识,要改变老套路,学习新事物,科学种田,科技兴农,要增强风险意识,主动购买农业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受灾害损失。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农业是基础,农民是根本。心系农民,心系农村,为群众办实事、了心事、解难事,才能走好富农兴农的“开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才能守护好农民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记者 柏雪 通讯员 孙思奇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