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想起那时走亲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想起那时走亲戚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13 4:22: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我,儿时最盼望最喜欢的事是走亲戚。那时缺衣少食,只有去走亲戚,才能穿上母亲平时舍不得拿出来让我穿的没补丁的衣服。在亲戚家,也才能吃上平时在家里根本吃不上的饭和菜。

我喜欢去姨爹家。平时去姨爹家一般吃的玉米面煮的糊糊,有一次桌上竟然有馒头,馒头加了麸皮,有些黑,我仍然高兴得不得了,一连气吃了两个。当我伸手拿第三个时,母亲“啪”打了一下我的手,嗔道:这孩子,怎就没个饱足?后来我才知道,做馒头的面粉是姨爹在别人家借来的。
走亲戚得拿礼物。我们去姨爹家拿的礼物是“水”。

姨爹那个地方特别缺水,全村100多号人,只有两口人工开凿出来的水井,说是水井,却没水源,只等下大雨时,雨水蓄进井里,一村人就靠蓄积的雨水生活。每到春节前后,季节干旱,井水不够吃,全村人就到数百米外的山下背水回来吃。水贵如油,就是姨爹那儿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去姨爹家,母亲会背上一只背水桶。背水桶不同于平路上使用的挑水桶,山路挑水桶不方便,背水桶能背在背上。背水桶呈椭圆形,高约80厘米,能装约40公斤水。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小背篓,背篓里有一只装水的塑料壶,我背10公斤水,弟弟背5公斤。水背到姨爹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去不缺水的亲戚家则拿粮食,那时家家缺粮,粮食就是最好的礼物。家里有一个量粮食的升子,一升粮2.5斤,去一次一般拿一升粮。家里条件好的送小麦、玉米等正粮,条件差的送大豆、胡豆等杂粮。

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粮食富裕了,走亲戚不再送粮,兴起送面条。面条是那种用压面机轧出来的“机器面”,宽如韭叶,一斤一包装,一般走亲戚送2包。由于送面条的人多,需求量大,我们那条老街上一下子冒出来10多家轧面条的作坊。

80年代末,面条淘汰,瓶装白酒、糕点、罐头等成为新宠。90年代,走亲戚开始送礼金,礼金数额不大,10元、20元,50元基本是厚礼。

进入新世纪后,走亲戚送礼金也水涨船高,现在去一般的亲戚家送一至二百元,逢着直系的亲戚家有婚丧嫁娶等事情,则是千元以上,有的甚至是上万元。

姨爹以前那个村子前两年也整体搬迁到了新农村,新农村水、电、气一应俱全。搬家那天,几乎闹了一辈子“水荒”的姨爹,买了一挂长长的鞭炮,门口贴了一幅对联:居安乐思念领导人,住新房感谢共产党。(韦耀武)

(本网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