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上郑的变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上郑的变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10 1:12: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郑,东起淮舜南路,西到淮河大道,洞山东路两侧一带。

最早走进上郑,是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跟着父亲到上郑走亲戚。记得父亲拉着我的手,顺着新建成的淮南一中东围墙向南,翻过火车道,穿过小树林,就到了上郑西门的小路旁。那时,上郑是城乡结合部,还保留一些昔日乡村的景象。稻田、田垄、水渠,从村西绕过。村东是一片片田地和树林,村里屋舍是土墙茅草房顶,家家大都有个小院,独门独户且幽静。

上世纪70年代后,上郑成了“城中村”。昔日的田地、树木、庭院,仿佛一夜间都没了。横七竖八、简陋无章的楼房,争先恐后、见缝插针般在村里立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我对上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年,与之相邻的洞山火车站了。一条南北马路穿村而过,路的北首就是火车站候车室,一张张长条木椅,一个个背包拎箱的南来北往的旅客,还有火车进站时,一阵阵的汽笛鸣声,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上郑的由来,据《郑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有山东微山县郑氏族人迁移淮南。有一支落户在现在的大通区洛河镇刘郑村为“东郑”,因村旁有座“官桥”,又叫“官桥郑”。有一支落户在淮河南岸,今田家庵区港口一路附近为“下郑”,又因移居来较早些,又叫“老郑郢”。还有一支就落户在此地,过去习惯称面向南、左手位置为上首,右有“东郑”后有“下郑”,这里便叫“上郑”。

上郑600多年悠悠岁月,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巨变是从洞山东路东延拓宽后开始的。2014年初春,上郑地块和“城中村”征迁改造开始,前后短短几年间,洞山东路南侧的阳光国际城、上郑广场、翰林锦里、绿茵里,一些住宅小区,一幢幢楼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前不久,一些先期入住在上郑广场小区的同宗本族,对我说:“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祖祖辈辈做梦都没能梦到,俺们给赶上了。赶上了新时代,俺们好有福气!”这些上郑拆迁还原户,新一代“移民”们朴实的话语,高兴而溢出的自豪感,都展现在他们的张张笑脸上。

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塔吊林立,机声轰鸣,一个容纳休闲、购物、居住一体的都市大厦,正在火热建设中。

家乡上郑,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巨变,是神州大地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我的眼眶湿润了。(郑进)

(本网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