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寻访抗战老兵 传唱义勇之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寻访抗战老兵 传唱义勇之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7/14 9:06: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深入宣传抗战事迹,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淮河早报刊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以来,一篇篇激情洋溢的回忆文章,一幅幅艰苦卓绝的抗战画面,一段段难以忘怀的革命故事……引起市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来电来函,既抒发缅怀先烈之情,也传唱英雄义勇之歌。

      书写抗战故事,新闻继续跟进。近段时间,记者走街串巷登门采访,与抗日老战士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带给读者更多可歌可泣的抗战诗篇。

      孙启友 给负隅顽抗之敌最后一击

      7月9日,记者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望峰岗选煤村,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孙启友。87岁的孙老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和当时很多人一样,孙启友自小家中十分贫苦。1941年8月,年仅13岁的孙启友就被父亲送到了新四军部队。父亲告诉他,新四军是老百姓的军队,是打日本鬼子的。从当勤务员起,孙启友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孙启友回忆道,他当时所在的部队装备很差,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但是每个人打仗都很勇敢,他们不和日本鬼子硬拼,而是采用游击战和麻雀战的方式,在安徽境内和鬼子周旋。从1941年到1945年,孙启友逐渐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老战士。1945年春,随着日寇的节节败退,孙启友跟随部队北上抗日到达山东,在山东枣庄和韩庄与负隅顽抗的日寇打了几场大仗。

      1945年9月,当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却仍然有一些鬼子垂死挣扎,韩庄战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起来的。当时韩庄的日寇驻扎在一条运河旁,桥北头修筑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碉堡。新四军从南往北进攻,时值夜晚,鬼子的探照灯照得附近如同白昼。部队在运河大坝上架起重机枪集中火力攻打碉堡,敌人的探照灯被打坏了,战友们随即发起了冲锋,但由于地势比较平坦,没有掩护物,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孙启友叹了口气说,“唉,好多战友前一秒活着,后一秒就牺牲了。”经过激烈较量,新四军攻下了韩庄,俘虏了不少鬼子。战斗结束后,孙启友和战友们就用牛车押着俘虏,一路把俘虏押送到徐州。不久后,首长开会传达“日本鬼子彻底投降了”的消息。

      抗战胜利后,孙启友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直到新中国建立。在近20年的战斗生涯中,孙启友曾负伤3次,可谓九死一生。1958年,已经是连长的孙启友退伍来到淮南工作,1982年离休。如今耄耋之年的孙老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出门转一转,下午也总要在附近遛一遛。阴雨天的时候就在家写回忆录,看电视。他尤其喜欢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他和记者感叹,当时的条件,比电视剧里面演的可苦多了!

      蒋元之 在炮火和硝烟中救治伤员

      7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化建村的抗日老战士蒋元之的家。蒋元之祖籍苏皖边区泗五灵凤县(今安徽蚌埠)。1944年10月,新四军第四师扩军,14岁的蒋元之应征入伍,担任泗五灵凤县独立团卫生员。从1944年底到1945年,蒋元之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攻打日伪军的战斗。

      “1945年,发生在淮北地区的曹八集战斗,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蒋老说,曹八集战斗打响后,他所在的新四军泗五灵凤县独立团按照上级命令“攻城拔寨”,而当时已如惊弓之鸟般的日伪军,躲在掩蔽工事里不敢露头,他们凭借建筑物的遮挡不停地向新四军射击,所以战斗打得很苦。

      战斗中,蒋元之所在的卫生组被分成包扎救护小组、治疗小组和掩埋小组,由于当时他入伍不久,且只有15岁,第一次亲历战争的残酷,看到不久前还有说有笑的战士,在战斗中受伤、牺牲,他的心里有些害怕,甚至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在几位成年新四军医务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一直勇敢地工作着,在炮火和硝烟中,及时地救治伤员。战斗历时两天两夜,最后,新四军击败了西到徐州、东到连云港的所有日伪军,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安排的战斗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元之又参加了淮海战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战斗。1952年,在浙江的华东野战三院,蒋元之认识了绍兴姑娘余红雪,两人于1956年回到淮南结婚成家,并育有两子一女。如今的蒋老,已经87岁,身体依然硬朗,他每天都要看电视新闻、读报纸,还喜欢听听戏曲,与今年85岁的老伴,生活得平静又幸福。

      张宰堂 在日寇盘踞集镇干掉仨鬼子

      张宰堂已经95岁高龄了,但回忆起打鬼子的事情,他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岁月。7月10日,在洞山基建村张老的家里,记者聆听了一段又一段战火纷飞的抗日故事。

      “大约在1938年,日本鬼子入侵了我的家乡江苏省启东县,‘三光’政策很快让老百姓没了活路,大家就组织起来和日寇斗争,我也随着游击队打鬼子。1943年,我正式加入了抗日游击队,那年我23岁。”张宰堂话语中至今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游击队装备很差,一个纵队90多人就8条枪,子弹也很少,打仗要靠自制的手榴弹,我们在农村,鬼子和伪军则盘踞在集镇。1943年7月的一天,鬼子在伪军的带路下,抓走了我们几名乡干部,我们得到消息,赶紧去堵截,这是我参加游击队的第一仗,追了5里多路,终于把7个鬼子和40多个伪军堵在了一座桥上,利用青纱帐做隐蔽,我们的手榴弹就向敌人招呼过去了,鬼子和伪军调头四散,我们救下了同志们。”

      “随着战斗经验的丰富,我们也时常跑到鬼子盘踞的集镇,伺机行动。1944年夏天,由于事先了解到鬼子喜欢吃香瓜和鱼,一天,我们游击队员5个人,挑着一担香瓜和一担鱼,来到了集镇上。我们一边叫卖一边观察周围情况。不多久,3个背着长枪的鬼子兵走了过来,嘴里叽哩哇啦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就在他们蹲下身来挑选香瓜的时候,我们5个人一对眼色,一拥而上,把3个鬼子按在了地上,用随身携带的匕首消灭了他们。紧接着,我们朝天上放几枪,趁着集镇混乱成功突围。很短的时间内,我们报销了3个鬼子又得到3条枪,真是十分痛快……”张宰堂说着说着,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游击战一直打到日本投降,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倒下了,我的头部也曾中弹,差点致命。解放战争时,我们纵队原先的90多人只剩下了9个人,战争是残酷的啊!”张宰堂感慨道。记者了解到,张宰堂1949年被派到淮南参加地方建设,为淮南建设贡献30多年后光荣离休。张老如今和老伴霍淑勤相濡以沫60余载,身体都很康健,看报、养花、散步,幸福生活每一天。

      李时贞  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增援

      7月10日上午,记者拜访了家住龙眼村现今87岁的李时贞老战士。李老1944年参加新四军,在灵北地区(今灵璧县附近)独立团当战士。

      据李老回忆,1944年底,在攻打凤凰山时,由于日伪军据点修筑了坚固的围墙,新四军战士们都扛着梯子前往战场。又由于天公不作美,行军一小时左右下起了大雨,战士们的背包,衣服都湿了,变得很重。临近凤凰山时,雨停了下来,战斗随即打响,但久攻不下,于是李时贞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一组队员增援,最后战斗取得了胜利。不过,由于日伪军中有个枪法好的狙击手,一直凭借工事向新四军战士射击,导致战斗中一名副营长和两名战士牺牲,一位副班长负伤。说起这些,李老的眼角有些湿润。李老在灵北地区参加的大小战斗共有8次,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当时部队装备很差,由于缺乏子弹,他们的子弹袋里往往塞满秸秆,用来吓唬敌人。

      李老先后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现在的李老,每天在家都要看新闻。“不看新闻就会变糊涂,不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心里就着急!”除此之外,视力很好的李老还订阅了《参考消息》和《淮南日报》。谈到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李老由衷地感叹:“中国现在强大了,有那么多先进武器,别的国家不敢欺负我们了。”

      腿脚不便的李老目前已很少外出活动,生活都由老伴照顾。近6年来,李老的大女儿一直是李老的捐款“特派员”,她每年都要替李老去淮南市红十字会捐款1500元。

(记者 张昌涛 陆士宇 实习生 廖芳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