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巨石滚落平静湖水,掀起阵阵波澜。本报开设《路在脚下 越走越宽 关注淮南牛肉汤产业化》专栏,围绕淮南牛肉汤这一话题推出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读者和业界荡起强烈反响。
在这些反响中,更多的是惊讶。大家惊讶于,原来淮南这座城市,不仅有煤炭、电力、化工,不仅有豆腐……还有牛肉汤!淮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老幼皆喜欢的美食牛肉汤,如今已大名鼎鼎、羽化成蝶,一跃成为网购新宠,热销国内360多个城市,并销往国外,成为能源城淮南的一张新名片。
在这些反响中,更多的是叫好。读者热议,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新状态,我们要有新作为,我们要有新举措。在推进实施1235战略,加快淮南转型发展的征途上,我们需要更多的非煤产业,以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而渐成气候的淮南牛肉汤产业,无论从它的前世还是今生来审视,都是不可多得的选项之一。
在这些反响中,更多的是期许。在今天50岁以上的市民记忆里,“老虎油”牌酒、“淮南牌”肥皂、“金鸡牌”电扇、“淮建牌”味精、“春燕牌”酱油……那时,这些淮南本土轻工和制造业名牌产品,闪耀在人们的生活里,让人们津津乐道,争相抢购,叱咤风云、声名远传。可惜,它们早已隐没于历史,让我们空留怀念。我们曾经设想,上述这些产品,哪怕有一种能够延续到今日,都不失为淮南非煤产业的砥柱之一。由此及彼,今天,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转型发展的漫漫前路,探讨淮南牛肉汤的产业化,话题不仅时尚,而且适时。据不完全统计,仅桶装和袋装淮南牛肉汤产品,去年销售收入超过3个亿。淮南牛肉汤产业化的方向和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完全具备成为非煤产业支柱之一的要件。业界普遍看好,假以时日,淮南牛肉汤取代方便面似乎不是传说。
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话题再次跳出来,需要我们的回答,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那就是:淮南牛肉汤从哪里来?由“淮南牛肉汤产业化”而引发的“淮南牛肉汤起源”之争“烽烟再起”。众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达对这一话题的关切。
无论坊间还是学院派,长期以来,围绕淮南牛肉汤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在经久争论中,关于淮南牛肉汤起源,大致形成了“四大流派”。“刘安派”,认为淮南牛肉汤发端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刘安的御厨为在八公山中日夜炼丹的刘安调剂饮食,以牛肉熬汤,深得刘安喜欢,因此牛肉汤发源。“赵匡胤派”,认为淮南牛肉汤起源于赵匡胤,时任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后周发动对南唐的战争中,攻陷南唐重镇寿州后,百姓杀牛劳军,以牛肉熬汤,赵匡胤甚为喜欢,因此起源。“民族融合派”,认为淮南牛肉汤起源于宋、金大融合,历史上,宋、金以淮河为界历经120余年拉锯、对峙,游牧民族金人把食用牛肉的饮食习惯伴随着战争带到了农耕民族中原,而八公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牛肉汤的饮食习惯在淮南落脚,也就不足为奇。“自然派”,认为淮南有大量的回民聚居,加上淮南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牛肉汤在淮南这块地方自然生成。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四大流派”所持淮南牛肉汤起源的观点,都没有错。因为,作为一种美食,或者说作为一种饮食习惯,淮南牛肉汤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所以,关于淮南牛肉汤起源之争,各流派所持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哪一种观点更为合理,或者说更符合历史演进的规则。
历史一直是在争论中不断前行,产业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发展。今天,我们探讨淮南牛肉汤的起源,其意义不仅在于饮水思源,更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要把先祖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传承并光大。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