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田家庵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托起百姓幸福生活梦
淮河水悠悠,舜耕山依旧。“城乡共进、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这曲雄浑乐章响彻中心城区——田家庵。
不断延伸的乡村公路,造型别致的时尚民居,亮点频现的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的民营经济,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田家庵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洪流中勇立潮头、争当先锋。
经济支点逐渐隆起,部分农民实现转型
田家庵区属区域中心。近年来,该区立足交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提质提速、升级发展的新阶段。大型知名商业企业居然之家、银泰百货入驻该区,世纪天成欢乐谷、龙湖路国际购物广场项目快速推进。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9.8亿元,增长15.3%。
为改变商贸独有的产业格局,该区积极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构筑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批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应运而生。
安徽发强公司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交通条件为依托,做起了玻璃产业的文章,已成为本地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佼佼者,公司1981年建立,目前企业员工达970多人,2013年,企业销售收入近3亿元,总产值达3.1亿元,出口创汇450万美元。
而发强集团的快速发展只是该区经济建设大潮中的浪花一朵……
“十二五”以来,该区工业投资每年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每年吸纳农民就业2000人以上,农民变身为工人,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2012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90元,增长14%,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0573元,增长15%。
农业产业破茧化蝶,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实践表明,无工不富,务农不穷,务农也能致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不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利益机制,以科技带动和精深加工为手段,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新路子,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企业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
安成镇徐和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面积已达20亩,建成了15个蔬菜大棚,种植蘑菇、大蒜等品种,合作社负责人廖徐和介绍,2014年将再扩大面积,争取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经营。
截至去年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5家,养殖业9家,服务业1家,成员达3550人,带动农户6420余户,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合作社注册产品商标,1家合作社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
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投资经营农业的收益逐渐增加,不仅许多农户因此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还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30余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0家。“以工促农、以工哺农”,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重要力量。
民生项目齐头并进,叩开百姓幸福之门
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科学规划是前提。该区科学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大力实施3个次中心和10个集聚区规划建设,全力推动安成次中心建设,坚持安置优先原则,首先启动一期安置区范围内征地拆迁工作,安置区征迁工作基本完成,安置房即将开工建设。加快老城区综合改造步伐,稳步推进湖滨村、王郢永安大市场等26个旧城改造项目。扎实做好淮化合成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工作。
与此同时,该区将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保障、文化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待遇。去年共整修小街小巷29条,新建改建公厕84座,建成10座垃圾中转站;完成第一批4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投入1221万元,改造农(危)房494户,硬化村庄主干道20.9公里;解决9400多名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造林4361亩、义务植树80万株,新增市级生态村4个、绿色社区3个、绿色学校2所,被评为全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6%;建成区城市敬老院和1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如今我们农村已经城市化,我们活的不比城里人差!”这是该区老百姓经常说的话。
(通讯员 赵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