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环境给力 服务助力 项目发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环境给力 服务助力 项目发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20 8:51: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下篇)

      2013年,面对全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和淮南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严峻考验,我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实现了“双进、双高、双降”和“三个较快、两个平稳”。

      探视精彩答卷的背后,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善于在把准大势中坚定战略定力,在把准大策中扭住主要矛盾,既突出大项目、大产业、大招商“硬支撑”,更注重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提升形象,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软支撑”。

      政策利好,撬动实体经济

      为更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市深入开展了市领导帮扶重点企业、百家单位服务千户企业、百名干部挂职企业活动。出台促进中小微工业企业健康发展26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17条、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10条等政策措施。落实“营改增”试点、企业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2亿元。实施规模工业“双增”计划,净增规模以上非煤电工业企业249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8家。实施民营经济“双万”计划,净增民营企业3490家、个体工商户11488家,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5%,提高4个百分点。

      优化环境,擦亮“金字招牌”

      环境也是生产力。紧紧扭住违法建设这一“瓶颈”,破解城市建设和项目落地中的制约。依法整治建设环境,全年拆除违法建设450万平方米,推动征迁500万平方米;规范土地市场,全年清理土地1878亩,新增耕地11052亩。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00亿元,实施棚户区、老城区改造项目46个,启动集聚区规划建设11个;投入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资金8.8亿元,搬迁安置居民1.55万人;安理大新校区、淮师附小新校区等加快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体系,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洞山东路、舜耕山环山路、夏郢西路等新改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淮舜南路、南山路、基地小街等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增、更新公交车300辆,优化线路13条;全面取缔城市中巴车。 着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31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面建成,“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启动,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改造13929户,永幸河泵站重建、禹王站更新改造等主体工程完工,基本建成淮河千吨级泊位9个。

      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市积极破解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激发创新活力。抓好行政管理改革,建立优化投资环境五个机制,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率56%,审批时限压缩54.3%;大力推行“一费制”改革,平均降低收费标准27.26%;建立“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服务“零距离”;严格依法抓好招投标管理,四大类公共资源全部进场交易;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造价管理制度,有效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益。狠抓金融工作创新,深化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全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0亿元;淮南矿业引进保险直投资金20亿元,淮河化工发行私募债8000万元;创新组建市级融资租赁公司,加大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力度;凤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商业银行获批筹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跻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54%,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增幅全省第一;授权专利1250件,其中发明专利133件;引进国外专家73人、硕士以上人才104人;国家能源局批准在淮成立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全国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淮南;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2项;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企业2家。

      形象提升,展示城市魅力

      城市形象,城市价值之所在。我市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提升文化强市,《大地欢歌》、《千里长淮一条线》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型花鼓灯歌舞《淮河风》成功汇演;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和全国见义勇为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积极成效。提升生态文明,成功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启动全国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植树造林3.1万亩、绿道示范段25公里和森林增长工程年度任务。提升政府形象,落实“四访一包”制度,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大力整治“四风”、“三症”;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压缩2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塑造为民务实清廉好形象。

(记者 张静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