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史院乡邵庄村九翠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杨业喜返乡创业“倒腾”起了时令蔬菜,以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模式,让自己的致富计划由梦想照进了现实——“芹菜大王”的秋日胜春朝
11月12日下午,在史院乡翠绿合作社邵庄村九翠家庭农场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片菜地里,几名“工人”模样的农民正在忙着摘除芹菜大棚里的少量杂草,200个现代化钢架大棚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还有个把月的时间,基本上所有的芹菜就能收获了。忙活了整整一个夏天,就是希望这一季能有个不错的收获。现在看来问题不大,因为眼下仅本地和周边的订单就有厚厚一沓了,全部都是从菜地直销到市场。”望着满园长势喜人、翠绿一片的美国西芹,九翠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杨业喜兴奋地说。
返乡创业“倒腾”蔬菜
拓路、垦地、开荒、种菜,同样是种地,熟谙蔬菜市场之道的杨业喜,却种出了不一样的未来。刚刚而立之年的他,几年前也跟同村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远赴他乡追寻梦想。然而异乡打工的生活却让他很快意识到,漂泊不定的状态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1年,杨业喜毅然回到家乡。筹措资金,流转土地,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杨业喜在接连卖掉老家几间沿街门面房后,带着刚娶进门的媳妇轩家翠一门心思“倒腾”起了时令蔬菜,不仅一口气在家门口租赁土地10年,建起了长90米、宽8米的大棚200个,更是在当地创造性“雇佣”起了近10名农民工。今年还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家庭农场”,以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模式,让自己的致富计划由梦想照进了现实。
“‘一亩园胜过十亩田’的道理讲了好多年,依靠大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也不算是啥新鲜事。但在俺们这里基本上还都是小作坊,种植户们怕承担风险不敢投入,上不了规模的话自然也就无法走上订单农业的良性循环。”80后的杨业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一个大棚一万斤的产量,冬季芹菜价格最低2元一斤,他家200个大棚便是高达数百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面对可观的预计收入,杨业喜的自信并非毫无理由,其中不走传统种植老路,便是他敢于尝试大规模大棚种植的首要“法宝”。从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指导,到建立起标准化温室蔬菜大棚,再到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全程无公害。善于钻研的杨业喜告诉记者,现代人对蔬菜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蔬菜要想实现无污染,便不能使用普通土壤,因为普通土壤中含有重金属和化肥、农药残留,会严重影响蔬菜品质,他已经在思考如何改良土壤。
“蔬菜王国”一年四季有盼头
整个冬季以芹菜为主,过完春节反整土地后再改种适合春季生长的西葫芦、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杨业喜此时的“蔬菜王国”梦想,正如同眼前生机盎然的芹菜苗一般,勾勒着无限美好的发展蓝图。以至于周边许多不少农户开始紧跟杨业喜的致富脚步,纷纷在粮田上扎起了白色大棚,期待着新环境下大自然又一次的丰厚回馈。
“年轻人的眼光不会错,再说乡里的政策也很支持我们弄特色农业。大胆走出一步看看吧,就像当年承包土地一样,更加红火的日子一定会在前头等着我们呢!”和杨业喜的芹菜大棚只有一村之隔的齐成喜夫妇,此时站在自家“如出一辙”的蔬菜大棚前笑着说。
据了解,史院乡立足地域优势,近年来当地工商部门强力推进“一村一品”,要求每个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并从政策、资金、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乡党委政府不仅支持鼓励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还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提高了产品聚集度。截止到目前,该乡已建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2家,发展种植、养殖品种20多个,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9000多元。
图:杨业喜(中)向大家介绍美国西芹的特点(通讯员 孔宪姣 摄)
(记者 廖凌云 实习生 尹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