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淮南市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年过去,当初的优胜选手如今的创业路如何?9月10日,记者来到八公山区丁山路,探访去年的优秀奖获得者沈洪良与他的紫金砚工艺坊的创业成功之路,聆听一名普通人的创业心声。
第一眼看见沈洪良,结实的身材,典型的淮南帅小伙的模样,言谈举止间却有着超乎年龄的干练与沧桑。
仔细算下来,他的创业生涯已有10年。抢得先机、初享成功的喜悦,交织着资金短缺、市场起伏的无奈,这期间,他的心也随着起起伏伏,忧喜交加。
起步:开玩笑开出了店
1981年,沈洪良出生在八公山区山王镇丁山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9年,18岁的沈洪良从中专毕业,学习财会的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回到家里种了几个月的地。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沈洪良来到了当地一家紫金砚工厂当学徒。
“无心插柳柳成荫”,沈洪良说,正是在学习制作紫金砚的过程中,他对紫金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学徒的4年里,沈洪良认真学习了紫金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手法,在长期的实践中,沈洪良慢慢悟出一些独特的艺术感觉。
因为是学徒,沈洪良的收入很低,“刚进厂一个月100元,到2003年,我每个月的工资也才400多。”沈洪良说,“穷则思变,变则通。”他常常和厂里的同事半开玩笑说要开一家紫金砚店。2003年初的一天,沈洪良又开玩笑说要开店。这时,同事小魏笑着说:“你天天说要开店,我下午就给你租店面去。”话赶着话,沈洪良也说:“行,你今天租下来,我明天就开业。”没想到,当天下午,小魏真带着沈洪良去签合同了。原来有心的小魏早就看出沈洪良是真的想开店,看到合适的房子就赶紧给他租了下来。
就这样,沈洪良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紫金砚天地。
成功:我以我心刻砚台
用仅有的3000多元钱积蓄和家人朋友的帮助,沈洪良简单装修了店铺,摆上了自己的10件作品。厂里的师傅告诉沈洪良,要做好半年卖不出去东西的准备,想要开店,就要坚持。沈洪良决定耐心搏一搏。
也许上天眷顾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开店不到半个月,沈洪良就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那件作品,雕刻的是荷塘和白鹭,卖了1700元。”谈起自己当时的小成就,沈洪良的脸上充满着骄傲与自豪,第一桶金给了沈洪良莫大的鼓舞。
拿着1700元,沈洪良干了一件特别棒的事!他去了黄山,拜了中国“砚雕第一刀”方见尘为师,虚心学习。学成回来,沈洪良一头扎进紫金砚的创作之路。挑选石头、雕刻、销售,在市场行情好的背景下,沈洪良逐渐打开了销路,有了稳定的客源,他也有了自己的员工和雕刻队伍。相对于有些地方选择用机器雕刻砚台,沈洪良仍然选择动手雕刻,从确定尺寸到制作图样,从勾线到下刀,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我们对每一个砚台都倾注了感情。”
在沈洪良的紫金砚工艺坊里,记者看到,每件砚台造型各异,或蛟龙腾空、或翠竹挺拔。无论是蛟龙身上的龙鳞,还是翠竹上的枝叶,都栩栩如生,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沈洪良的匠心独运。
未来:脚踏实地不惧风浪
市场永远都在变化中,沈洪良说,做生意的成功与否要看能否冲破困境。
2012年,紫金砚市场出现波动,生意不如前几年,沈洪良只能“挣点小钱”,在小打小闹中艰难维持。“我从没有想过退出,我的选择一直都是坚持!”对于靠个人单打独斗的沈洪良来说,抵御市场冷淡的冲击需要更大的毅力,但他不会离开,一方面是多年兴趣和付出的努力不可轻弃,另一方面也是不甘失败的秉性使然。
处于困境中的沈洪良得知淮南市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举办,他看到了机会。介绍紫金砚、制作PPT、参与竞争,沈洪良认真仔细,积极备战,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终,沈洪良获得了首届青年创业大赛的优秀奖。“通过参加创业大赛,我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紫金砚是淮南的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专家的点评和意见让我的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团市委还为我们提供相关职能部门的优惠政策,帮助申请创业无息贷款等,这让我们有信心好好干下去。”
沈洪良认为,紫金砚市场出现波动很正常,毕竟这个市场还不如国内其他砚台市场成熟,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金子可挖,紫金砚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他也明白单靠个人的力量将紫金砚的名气打响还有困难,“但是对于我来说,只能踏实做好事情,雕刻好每一块紫金砚。”
沈洪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紫金砚的历史和文化,并行动起来,把紫金砚由目前的工艺品变成艺术品,将紫金砚的文化发扬出去。
未来的路还很长,“80后”沈洪良平静的外表下,心潮奔涌。
图:沈洪良雕刻的紫金砚
(记者 廖凌云 实习生 周玙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