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公交扶手高高在上苦了矮乘客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公交扶手高高在上苦了矮乘客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8/23 7:47: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横梁高1米8左右,吊环高1米7左右
公交扶手高高在上苦了矮乘客

      公交车,是人们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由于载客量的需要和车内空间的相对有限,一车乘客往往有坐有站。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咱们身边的公交车也在逐步更新换代。然而,不少市民却为此有着诸多抱怨:公交车顶的扶手和吊环太高,个矮的乘客够不到,而有些公交车顶的扶手距离最后一排座椅太远,下车时不方便……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分别体验了我市多条线路的公交车,并走访了公交公司寻求解决的对策。

      调查:车顶扶手吊环较高

    “每天挤公交是件痛苦的事,由于上班点车上人多,好不容易挤上去却发现立柱扶手和座椅上的扶手早就被占满,想抓住车顶的扶手吧,又够不到,只能夹在人群中晃悠,一个急刹车人就倒了。”市民陈春在一家大型企业供职,由于个矮,每天上班挤公交是他头疼的事,他告诉记者,在公交车上如果没有扶手,感觉就像海上的一只小船,任风浪摆布,没有一点安全感。

      为此,记者分别乘坐了3路、26路、121路等多路公交车,发现部分公交车内供站立乘客手扶的把手主要有座位靠背、公交车内的立柱、车厢上方横梁式扶手及塑料吊环等。记者对比自己的身高发现,车厢顶部挂着的横梁式扶手高度在1米8左右,吊环高在1米7左右,部分公交车有的吊环残缺不全,还有的甚至连吊环也没有。如果乘客坐在司机后方两侧座椅靠中间的位置上,由于两侧没有固定的扶手,车辆在启动、停车、急刹时,乘客感觉摇晃得较为明显。而3路公交车最后一排座椅距离车厢顶部的扶手较远,乘客在车辆运行时下车会感觉极为不方便。对于身高不足1米6的成年人及学生人群,对于抓“高空”扶手比较困难,即使勉强能抓到吊环,车子行驶后,也是左右乱晃,很难抓牢。

       现象:新增站柱扶手很贴心

       我市不少公交车的线路营运距离较长,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的载客量非常大,有时甚至出现一班车满员需要等下一班车的现象。部分线路公交车更换成空调车后,车厢内亮黄色的扶手和护栏十分显眼,吊环排列齐整数量较多,用力拉一拉感觉既牢靠又有韧性,“站客”抓住拉环如遇紧急刹车的情况,一般不会跌倒或拉伤手臂。记者在部分3路公交车上看到,由于车厢中部无座椅的空间较大,考虑到乘客站立时的方便与安全,公交公司已经在车厢中增加了3到4根站柱扶手。

      家住田家庵区铁路新村的韩女士和她12岁的儿子经常乘坐3路车,她说:“我的身材偏小,孩子也还小,坐车人多时站着抓扶手栏杆很吃力,一碰到这种情况就盼着早点到站,现在多了几根柱,抓着方便多了,站累了还可以靠着歇歇腰。”

      公交公司:全力为乘客安全提供服务

      记者带着乘车时发现的问题,采访了淮南市中北巴士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中北公司在空调新车投入运营之前,研究总结了过去在公交运营中,乘客的乘车安全和舒适等问题,在新车中使用了质量更好的拉环,有效降低了拉环的损坏率,并在车厢两侧加装了一道高度较低的护栏,方便站立乘客尤其是身高较矮乘客的抓扶。并在新车中加装站柱扶手,一些车辆的站柱扶手还采用了分叉样式,方便多人抓扶。

      对于扶手和拉环高度的问题,该负责人也道出了苦衷:对于儿童和个子不高的成人来说,抓住现有高度的扶手拉环确实有困难,如果降下高度又容易给个子较高的乘客造成磕碰,甚至发生伤害,所以目前只能采取一个较为折中的高度标准。对于3路车末排座位上方没有扶手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3路车末排座位位置较高,装在正上方的扶手可能会造成磕碰,公交公司会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尽最大努力,为乘客安全乘车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

      乘车小窍门

      乘车时,身体面向车开的方向成45度角侧身站立,双腿微曲,身体随车的方向自然晃动,遇到刹车时身体能向前缓冲一步;在侧身站立的同时,双脚要稍微岔开一点,形成90度角的丁字步状态,随着起步、停车调整两腿用力,平衡好身体;两脚最好与肩膀同宽,前脚斜向车头方向,后脚横向车尾方向,汽车刹车时重心用前脚支撑,起步时转移重心用横脚支撑。

(记者 李舒韵 实习生 褚骏超)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