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新法喊你“常回家”,几多伤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新法喊你“常回家”,几多伤感?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7/9 7:07: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一时间,“常回家看看”从一首多年前的老歌变成了新闻热词。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年人都体谅子女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的现状,舍不得以此来“告”子女。不少子女在“忠孝两难全”的生活现状下,也心生酸楚,希望自己抽出时间多陪陪爸妈。

      子女不“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忍动“法”

      7月6日上午,曹庵镇柳树村村民张树芳老人像往常一样,手拿铁锹在田间忙碌着。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两次,她和老伴在家种着几亩地。

      对于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要求,张树芳认为,这是国家对老年人越来越重视的体现。但他也觉得,因为这种事跟子女对簿公堂,既“丢脸”又夸张。“为这种事跟孩子们打官司,那不让人家笑话吗?再说,“我的儿女都那么忙,有时间就回家来看看,没时间打个电话也行,哪用得着那么复杂。”

      大概有半个月了,家住淮橡新村70岁的陈大爷没有和自己的儿女们团聚过。1年前,老伴去世后,陈大爷就一直单独生活。如今,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孙辈们有的在上学,有的已经工作,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各自忙碌的生活,让陈大爷难得与子孙相聚。现在,陈大爷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社区里的“老伙伴”们一起聊天、打扑克,而这些老人也大多是“空巢老人”。

      当得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时,陈大爷很是欢迎,但他也担心:“这样不会给孩子们添麻烦吧?现在孩子们这么忙,要是为了我影响工作,那我心里更过意不去”。陈大爷说,自己绝不会因为孩子太忙没有经常看望他而去起诉,而他的那些“老伙伴”们也都抱着同样的想法。

      城市“候鸟”心有隐痛:忠孝两难全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计算出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有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有网友深感心酸,“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那30年里,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

      25天,只是城市“候鸟”和他们的“空巢”老人关系的缩影。要把“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唱进现实中,并非易事。

      来自六安的小张深有感触。小张和小余夫妻俩是大学同学,经过一番打拼,夫妻俩在淮南买房安了家。虽然夫妻俩都是六安人,“回家看看”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但要想做到,也是件不好办的事。平时工作忙,根本走不开。赶上节假日,应酬往往不期而遇。“现在还年轻,工作刚开始,不努力怎么行呢?”小张每每这样自我安慰。于是,打电话,成了小张夫妻俩与父母沟通的主要方式。

      小韩和爱人小王都是独生子女,一个是合肥人,一个来自江苏,现在都在淮南工作。为了回谁的老家过年,夫妻俩没少吵架。最后,两人决定,元旦去小王老家,过年到小韩老家。“现在听到歌曲《常回家看看》,心里就酸酸的。但不管花多少钱,过年时我们都要回家看看老人。”7月7日,和记者说起这些,小韩若有所思。

      记者手记: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不少人认为,子女和老人之间的关系,纯属伦理范围的事情,这种事情不需要国家立法。

      确实,“常回家看看”——这种本应与社会文明同步的生活方式,被用法律来规范时,至少说明某种现实的不堪。“常回家看看”温馨的“歌词”勾起了难得回家看看的忧郁,这是一首伤感的“歌”。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回家看妈”,靠立法也需靠减压》指出,“常回家看看”式的精神尽孝能否得到严格保证,入法硬性约束之余,还要仰仗社会体系的分担效应实现减压,使个人有心亦有力。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者、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也认为,解决“常回家”的困境,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需要地方搭建更完善的社会支撑和社会监督体系。

      是的,法律或许能使不孝子女不得不遵守其中的规定,但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

      “子女在外不能尽孝”的问题关系到上亿人,但却长年被忽视、被压抑。“常回家看看”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引起广泛争议,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全民争议“常回家看看”给了“子女在外不能尽孝”问题一个被重视的机会。这种重视“提醒”我们反思自己对父母是否于心无愧,“提醒”我们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做子女的,即使没有立法,即使再没有时间,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也能带给老人一份温暖。这样看来,“常回家看看”也是一首温暖的“歌”。

(记者 张昌涛 实习生 李婷)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