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鲜红党旗引领科学发展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鲜红党旗引领科学发展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13 0:03: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深入推进党建工作综述

      近年来,淮南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这一伟大征途中,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领着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和全市工作大局,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推进“两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筑牢科学发展的思想根基

      【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制度和理论成果,凝聚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世杰多年如一日,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群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在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称赞,树立起一个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人民检察官的光辉形象。

      王世杰是我市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之一。坚定的思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勇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五年来,市委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书记带头大走访、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主题活动,为全市科学发展提供了持久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1761家单位、112484名党员分别参加了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据统计,全市共解决突出问题7234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562件;重点建立健全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等“八大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巩固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创先进推动科学发展,争先锋加速淮南崛起”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等方面内容,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科学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全面推进“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全市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问需问计问民生,倾听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凝聚了发展合力。

      ——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精心谋划安排,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发展动力、赢得了群众拥护、夯实了基层基础。

       (二)提升执政能力的源头活水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今年9月2日,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面试工作举行,80多名考生竞逐7个县级职位和9个科级职位,这已是我市自2008年以来,第五次面向社会公选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差额选拔、竞争上岗……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全市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格局加速形成。

      ——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全程记实制度,严格执行回避、交流制度和任职备案制度,建立了干部退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选拔任用工作规范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市委坚持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入手,始终把增强公信度作为着力点,在提名、推荐、考察、酝酿、任用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扬民主,努力选用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和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和环境。

      ——突出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大规模培训干部。一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精心设计培训专题。举办了EMBA、“两型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与危机应对”等专题培训班近120期,培训干部近5000人次。紧贴基层一线培训需求,积极开展送训活动。共开展送训进基层活动88次,培训基层干部、群众3600多人次。紧贴企业发展需要,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成长工程”。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浙江省经委培训中心等地举办培训班11期,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970名。二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开展高校研修,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办学。开发异地资源,与多个地区的培训机构开展合作,选派1600余名干部赴上海浦东新区、嘉兴、杭州等地党校学习。大力推进干部在线学习,全市共有97家单位、5900余人参学。三是规范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定《淮南市公务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资助办法》,市财政列出专项预算用于资助公务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圆满完成市县乡村党组织集中换届和县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大力实施“服务项目攻坚、百名干部挂职”工程。市委组织部围绕全市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干部挂职培养锻炼,确定102名干部挂职在企业、园区等建设一线,促进了发展,锻炼了干部。

       一系列坚强有力的措施,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三)构筑转型发展的智力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淮南人才高地】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了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立足市情,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先后制定了《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淮南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编制出台了《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修订了《淮南市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市人才规划体系逐步形成。

      ——牵头抓总,认真策划组织重大人才项目。从培养培育入手,致力于整合人才存量、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实施党政干部素质提升、“舜耕英才”培养、民营企业人才智力服务、“1133”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名师带徒”技能人才培养、“百户百名农村科技致富新星”培养带动工程、“特色人才”培养、“人才青苗工程”等人才“八大”工程,共培养培育各类人才近10万人。通过超前培养、资金资助、签订协议的方式,引进了10多个紧缺专业的博士、硕士100多名。

      ——优化服务,着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实行市领导联系专家、优秀人才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800万元,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开展“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淮南市技术能手”和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评选活动,落实各类优秀人才奖励资金及相关待遇。建立并实施专家、优秀人才健康体检、保健、休假、联谊制度。

      (四)凝聚强基固本的力量源泉

     【深入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全市各级党组织全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着眼夯实基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在乡镇党委换届中,开展了“公推直选试点”。在村级党组织换届中,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分五批选派517名年轻党员干部、选聘318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选拔410名优秀村干部参加“农村经济社会专业”大专学历教育。二是积极推进组织设置调整。对符合设置党总支条件的208个村调整了组织设置。依托协会或产业链设立党支部155个。建立了8个流动党组织。三是扎实开展基层组织“推进年”、“提升年”、“建设年”活动。按照“一定三有”要求,以县区为单位,制定实施在职村干部工作报酬和养老保险、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具体办法。努力抓好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共筹措4000多万元,新建村部251个。积极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安排市、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561个村、218个社区,采取“1+2”模式结成对子,实现了城乡结对全覆盖。四是统筹推进农组工作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双向带动”活动,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4626名党员干部参加“双带”,带动农户1.2万多户。

       ——街道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围绕创建“五个好”街道社区党组织,相继开展了社区党建“连心工程”、示范点建设、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年”等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快党组织建设步伐,2007年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委8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206个;在新社区组织建立党委2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8个,形成了纵横覆盖的党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个体工商户党建工作,依托个体劳动者协会建立党总支11个、党支部39个、党小组122个。

      ——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手段不断强化。建成了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升级”计划,建立市级示范点50个。开展“万村网页”建设工程,实现村居网页全覆盖。制作播出《先进者之歌》12期、党建专题片15部,其中《潮涌淮上奏强音》、《离乡不离党,党旗别样红》获全省一等奖。

      几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从7200多个发展到7800多个,党员从13.8万多名发展到15.2万多名,党员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淮组言 记者 张 静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