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大周村广袤的土地上,村口数百亩红彤彤的辣椒更显红润。地头,写有“大周村GAP白芍基地”的硕大标牌引人注目。地里,景象忙碌:数十名村民有的在采摘辣椒,有的将辣椒秸秆拔起、收集、整理……
数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堆放在地头,袋子旁设了一台电子秤。村民们陆续将采摘的辣椒拿来过秤,之后汇入蛇皮袋中。
“今年种辣椒赚到了,这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前七年的总和!”种植户邢广森笑呵呵地称量着辣椒,他去年承包下200亩已种下白芍的土地,今年开始套种辣椒。白芍是常用药材,市场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需4年,种植后可套种其他作物。
邢广森称,以前从事传统作物种植,连年麦子、毛豆轮流种,一亩地的收益只有千元左右。如今,该村实施了土地流转,他和一些农户承包起大片土地进行集中种植,今年他家纯收入在6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同时将村民们从传统种植中解放了出来,大家从流转中获得了收益,还可受种植户们的雇请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一排排蔬菜大棚掩映在绿油油的麦田间。时间已是下午5点,天气开始转冷,种植户们正忙着将卷着堆放在大棚顶部的草席铺开,用以保持大棚内的温度。
记者钻进种植户田先锋家的大棚,温差立即让眼镜镜片结起了一层水雾。大棚内,一畦畦黄瓜长势喜人,而这些黄瓜竟是生长在南瓜藤蔓上!原来该村采用嫁接技术,“根是南瓜根,果却是黄瓜”,这让产量大大增加。
大棚里还另有“名堂”——土下埋的都是秸秆。“秸秆是最好的肥料,我们不用其他任何肥料,产出的是正宗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田先锋称,“一亩地能消化20亩地的秸秆,我们每年都要从邻近三四个村收购秸秆。”
大周村蔬菜大棚里种植的除了黄瓜,还有苦瓜、西红柿等多种蔬菜。种植户们不愁销路,农产品早已在周边10多个城市打响了品牌,同时还有众多商家上门收购。
来到村民聚居地,一栋栋别致的二层小洋楼进入视野,这些带着小庭院的房子,如同一座座别墅。村里,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路灯、花园、体育场、监控设施等一应俱全,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村部附近的天意蔬菜合作社,“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一块块亮闪闪的铜牌整齐陈列,正是该合作社带动全村310户群众种植蔬菜,成为村民们致富的“大脑”组织。红土豆、黑土豆、红薯干……合作社里展出的特色产品让记者耳目一新。
村部大楼正面墙上耸起一道9平米的电子显示牌,这是大周村电教文化阵地,也是村民们获取富民惠民信息的重要渠道。进入村部,涵盖有消防、综治、社保、计生等职能的服务大厅,为村民们办事提供了方便。楼内,文化阅览室、留守儿童活动室等设施齐全。
“我们村的建设,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村支书杨华自豪地说道。以往只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普通村,10年前村民平均年收入只有2千元,如今已超万元,大周村是如何华丽转身的呢?
2004年杨华和村干部先后到寿光、五马、颜集等地学技术学经验,于2005年成立了天意蔬菜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蔬菜。杨华请来专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协调信用社为农户解决资金困难,全村完全按照无公害蔬菜技术的要求进行生产。目前,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拥有日光温室大棚500亩、阳光棚1000亩。
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村子建设开始提上日程。杨华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讨论,让大伙拿意见,村“两委”统一意见后再做规划。让村民们满意的一个中心村、一个基层村相继建成,村里土地也节约了670亩。
来自香港和亳州市的两家药业公司在大周村分别建立了千亩白芍基地,村民们与企业达成协议,不收取企业的土地管理费,在已经流转给企业的土地上套种辣椒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实现了企业和村民的双收益。
大周村立足实际,积极发展服务业等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业千余人。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大家最想要的生活。
(记者 吴巍)